“富贵吉祥的文字和翩飞的蝙蝠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幸福观和人生追求,所谓五福即五种福运: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何枰凭说。这种对于吉祥寓意的追求,在清代许多玉器上均可见,比如这件“四马松石纹玉如意瓦头”。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一般长尺许,一边是翘起的如意头,钩头扁如贝叶。中间是适宜用手把握的柄。依据推测,“如意”源于爪杖,即民间俗称“不求人”,是用来搔痒的。另外,古人吟诗咏赋之时,可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由于其纹饰精美且能一物多用,故颇受人们喜爱。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因其特有的雅致,“如意”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文房内的玩赏物件。她说:“这件‘玉瓦头’是镶嵌在如意首部的装饰物,形制比手掌还大,主体纹饰突出,四匹骏马或站或卧于青松翠柏间,长鬃迎风飘拂,充分表达了时人寄语‘长久吉祥’、‘四马如意’的美好愿望。”
一片冰心在“玉壶”,土豪家里才能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这两句经常被现代人引用,传达一种心境。殊不知这玉壶要做起来颇费一番功夫,从选料到雕琢都不容马虎,而把玉壶当做酒壶或者茶壶也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上的。
我们在市博文物库房内见到的这件“清代镶银盖菊花瓣纹碧玉壶”,相信就是这样的清代贵族所使用的茶具或是酒具。这把玉壶是用一块完整碧玉琢成,通体墨绿,壶盖上镶嵌有1大8小鲜艳的九颗红色玛瑙珠,壶盖本身又为银质白色,这样的颜色组合,分外显眼。造型上壶身通饰菊瓣纹,线条流畅,几乎难以相信这是手工打造,而壶柄以阴刻线雕琢出螭龙喷水状,动感有张力,更让人惊讶的是,银质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打开还需要一点腕力才行。
何枰凭将强光手电小心伸入玉壶内部,整个玉壶突然散发出温润的绿光,“它的内部掏膛厚薄均匀得当,不管是内膛还是底足等次要部位均雕琢得一丝不苟,当属清代玉器皿中的上品!”(文/石月 王文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