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错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工艺品行业的一枝奇葩。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与被嵌物品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和耀眼的金属光泽,显得更为突出、雍容华贵、绚丽多彩。 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行内俗称压丝工艺)及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多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件(金镶玉工艺)、花丝镶嵌(多见于首饰件、佩饰)等工艺组合的玉器出现,但非金银错工艺。清代乾隆年间由“痕都斯坦”(现今克什米尔地区及北印度一带)进贡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主要是生活中实用器物,有碗、盘、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等。器形独特别致,胎体薄如蝉翼,纹饰观之凸出,抚之无痕。图案主体一般为莨苕纹或铁线莲、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及玻璃。无论是器物独特的造型与做工,或是纹饰图案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件件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玉、金银、宝石相组合后产生的无限美感。使器物的形、纹、色、质、泽、做工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乾隆酷爱玉器,曾下圣旨命清宫造办处仿制一批金银错玉器,并赋诗赞其精美的做工。清道光年后,国势日弱,再未见制作。 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精,图案线条要流畅、粗细一致、开槽准确,否则金丝无法嵌入。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丝相组合图案及纹饰繁密,弧线集中图案,开槽精度要求更为严格,制作难度更大。因为玉器表面开槽并非刀具所致,而是小如米粒的磨轮在飞速旋转下刻成,若非深厚功底实难得心应手。金银错工艺的金、银丝全部是打、压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贴剂,所以既要图案线条流畅,又要开槽精度准确,镶嵌平整,对丝无痕。加工制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银错嵌宝石玉器是很难制作成功的。制作者须具有玉器加工、金银镶嵌两种高超技艺方能完成。所以在浩瀚的玉器产品中很难见到几件金银错玉器。(文/易新)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