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明式家具,还是在原堂。 那是参加一次“琴韵茶香”的雅集,我一走进古色古香的原堂,就被陈设的一件件家具撩拨得怦然心动。它们简洁优雅的款式,温润隽永的气质,像一个个艳惊四座的美人,正隐身在阑珊的灯光里,让一颗浮躁的心蓦地宁静。 家具是日常生活中与我们休戚与共的物品,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也像家人,在斗转星移的烟火尘世中,陪我们一路走来,一起慢慢变老。 随着年岁渐长,人到中年的我越来越喜欢清简的情调,而明式家具删繁就简,不矫揉造作的静致温婉之美,让我有一种想了解它的冲动。正巧,有一场“品天然意趣,享明式家具”公益文艺沙龙在原堂举行,机会难得,我报名参加了。 活动的主讲人是原堂的查堂主。查堂主的讲解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他说,中国的家具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到明代更因文人的参与设计而形成了独特的格式,因而后人将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硬木家具,或不论制造时代,只要兼具明式风格,产地为苏州及扬州地区的,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被誉为“木头创构的诗篇”,被各国国家博物馆争相珍藏,更是世界家具拍卖行中的宠儿。 在他的介绍中,有几则关于明式家具的小知识触我心弦。 譬如,明式家具在细节上的匠思独运。工匠们一般利用木材本身的自然纹路、肌理和色泽,让家具散发出独特的光晕。像紫檀木外形沉穆雍容,颜色沉静,闪耀金属光泽;黄花梨色泽温润,纹理如行云流水一般,上面的疖痕像鬼脸儿;鸡翅木纹理像鸟羽;而榉木的表面就是一幅自然的山水画。 又如,明式家具蕴含环保的理念。它不使用一根铁钉,而是采用榫卯结构,一环一扣间,使家具更加坚固牢靠;它不使用胶,即使用,也用可逆转的胶,即用开水一浇,就能把胶打开。它用的油漆,不是化学制品,而是在日出前从漆树上提取,用猪血做灰胎,油漆时,选像黄梅天等湿度大的天气,前前后后刷20多遍,并让家具自然风干。 在谈到如何保养明式家具时,查堂主的解释竟然是使用。他指着屋内新进的几件家具,介绍它们有“火气”,而要降“火”,就是让它们在空气中自然氧化,通过与人的厮守摩挲,越来越亮,从而形成包浆,用时间沉淀,让家具的味道越发醇厚沉静。 这时,我恍然大悟,难怪他将他珍贵的家具随意使用,原来,这其中深藏着大智慧。 侯孝贤说:无论哪一件事情,哪一种行业,只要从头到尾一直做,一直做,自然会形成一种动人之处、一种热情和一种坚持,这就是实践。但现在的我们,往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而申赋渔在他的《匠人》一文中说,匠人的消失,是工业时代替代农耕文明的必然现象,可是随着匠人的消失,那种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物品上都带有人的气息的那种美好,都消失了。 是啊,身处急剧变化的世界,短视与功利让许多美好的东西和感觉都随之疏离,这不由让人扼腕惋惜。 记得木心有一首诗叫《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明式家具,未尝不是在体现这种“慢”的精髓! 感谢这个春日的下午,通过明式家具的思古怀幽,让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触摸了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和他们精益求精的匠人情怀,感受了一下“从前慢”,让心境更加澄明安详。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