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因此,古钱币近年来备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也正基于古钱币“钱途”广阔,一些人造的“伪钱”充斥市场,造假者从中牟取暴利,坑害收藏爱好者,扰乱了古钱币收藏市场秩序。 那么,该如何避免在古钱币收藏时“中枪”呢?笔者通过数十年的收藏实践,认为通过“观锈色”、“看铜须”、“听声音”、“嗅其味”四种方法,为古钱币“望闻问切”,可有效去伪存真,避免伪钱“坑爹”。 观锈色 因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或在土里埋藏了很久,古钱币表面都会染上一种锈。真币染上的锈是自然生成的,其锈色特点是:鲜润自然,锈质入骨,坚硬牢固,结实细密,经久不变,不易剔除。而伪币的锈色则绿锈鲜艳,锈质疏松,用硬物一刮,极易剥落,另外,真币由于传世久远,其表面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行话谓之“传世古(古钱出炉后从未着土,因长期氧化致使钱面牢结一层黑膜,犹如涂过黑漆一般乌黑发亮)”。而伪币则是通过火烧、冷却、放入盐酸中腐蚀月余捞出,此法做出的伪币色泽浅淡,轻浮不牢,手指一拈、一擦,便会掉色。 看铜质 古钱币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货币,大多是铜质的。先秦时期的货币为青铜铸制,其色青白;明代以后多用黄铜铸钱,其色紫红。因此,鉴别铜色、铜质,也是古钱辨伪的重要证据之一。钱币爱好者在收藏之前,一定要掌握钱币铜质的朝代特征,尤其是一些身价不菲的稀珍古币,往往为造假者钻空子,如咸丰宝陕当千大钱,乃红铜铸制,若见到紫铜此币,即可断定为伪币;浙江大钱绝大部分用青铜铸制,所以见到黄铜铸的币,即可断为伪币。 听声音 古币中的金属币使古币拥有了另一个判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听声音。真币因年代久远,铸币时的“火气”已消失,所以两钱相击,没有转音;伪币因是新铸的,因此敲击时会发出尖脆、响亮的声音,且有转音。通俗点说,声音发钝的,大多为真币;声音发脆的,大多是伪币。如果把古币扔在硬石板上,这种辨别效果会更加明显。 嗅其味 真币距今时代久远,铸币时带有的火气消失殆尽,因此闻上去没有任何味道,个别铁币稍稍会有些铁锈味;伪币则因“出生”不久,闻之异味多多:用火烧、烟熏之法作旧的,则有特殊的火气和烟味;作假锈的伪币,会散发出浓重的酸味。 近年来,伪币的“制古”、“作旧”方法层出不穷:翻铸法、蜡浇法、改制伪造法等,不一而足,有些伪币闻上去还会有松香味、草木灰味、胶水味、油漆味等种种异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