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简称常临币),是抗日战争特定时间范围之内的产物。在武进县及其周边江阴、无锡、宜兴等地域之间,一下子出现大批量民间信用货币,它们是由地方上商贾、店铺和小贩等,自行设计、制造、发行的代价货币,一般以小额辅币形式出现,多半仅能在一村、一镇小区域范围之内流通使用。 常临币现象离我们现代生活已远,一般人知之甚少。但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正是它起到了雪中送炭,解救先人们一时之急的作用。 1937年11月29日,日寇占领常州(武进县城),屠城三天,大火数十里外可见,焚毁房屋9000余间,被杀民众4000余人,烧杀淫掠,肆意暴虐,民众一下子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大批民众四散逃亡,武进县城几乎成了空城,直到1938年下半年,迫于生计,民众才不得不陆续返乡。 日本侵略者对常州地区经济民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其惨痛罄竹难书。返乡后,居民首先遭遇到辅币(指角币、分币)奇缺,商业流通领域中找零遇阻,且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利用邮票、书写纸贴等替代辅币,古老的物物交换也用上了,这是钱荒的预兆。交易不畅,物价就会波动,特别是小额商品买卖就会受阻,这对沦陷区一般穷苦的民众、小商贩来讲,生计活动无法正常运行,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危急关头,奇迹出现了,常州地区的市场上,不多久出现了成千上百种民间自制货币,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从而缓解了辅币的短缺,解救了危难中的市场。 常临币目前已发现一千三四百个品种(包括版式),为了分析研究,划分为六类,下面作简略介绍。 1、圆形图案币 凡单面或双面具有图案和纹饰的圆形币,不论金属还是非金属的,同归此一类。如图1-1余庆币、图1-2许字铝币和图1-3顺兴币所示,币之上为正面有图文,下为背面一般有数字和小戳记。 2、圆形打戳币 用清末民初旧铜元,表面铲或磨去部分,再打上三个印记,分别为地点、店名和币值。如图2-1元顺币,较规范,三戳齐全;图2-2西西冲痕币,格式不全,但有二处暗记,因照片不清,这是它的墨拓图片。 3、金属筹牌 预先把金属加工成长方形扁条,将其放入模盒锤击,一面就形成图文,另一面再打上相关印戳即可。如图3-1 戚聚兴紫铜筹、图3-2中和南号白铜筹所示,正面主要是图案,反背为文字和戳记。 4、竹筹牌 用毛竹预先加工成长方形片或扁圆形长条,再用烙铁模烧红在其片条上烙出图文。如图4-1福记竹筹牌,图4-2朱记竹筹所示,正、反面烙上文字,图案稀少。 5、骨筹牌 预先用处理过的动物骨头,加工成长方形扁条或扁圆形长条,用烙铁模烙烫其表面,形成图文,也有用手工刻成图文的,化工原料制品亦归此类。如图5-1义兴泰骨筹牌、图5-2老义和骨筹牌所示,这二根骨筹以手工刻制为主,少许烙烫,十分美观大方,有较高观赏价值。 6、纸币 用白色道林纸,锌版翻制,双面单色或双面双色,图案文字美观大方清晰多样,尺寸略小于通用纸币。如图6-1前横镇购物代价券,图6-2双桥镇森福昌流通券所示,前横镇属武进县,常阴沙属江阴县现归张家港市。 八年抗战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民间信用货币,主要是纸币等少量品种,在品种和数量上无法与常临币相比。 常临币现象是一个奇观,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民间信用货币大展示,是民众中智慧和创造力的大体现。其设计、制造之精良,提高了币面的观赏情趣。中国古代铸币只有文字,极少有图案出现,而常临币上有文字编号,还有图案纹饰,类型千差万别,有百余种之多,其中不少题材广泛,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展现于眼前,赏心悦目,蔚为壮观,体现出商贾的情操和营销方略,也展现了民间工匠们的技艺水准。 袁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