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地收藏家顾玉生收到了一枚罕见的常临币,为焦溪礼丰代一分打戳币,经市职工钱币研究会专家鉴定后认为是首次发现,属于“出谱品”,即不在此前出版的有关常临币著作中的地方代用币。 常临币是常州地方代用币的简称。抗日战争初期,地处苏南沦陷区的常州地区,普遍出现了一种标明有“临时流通”字样的货币代用品,仅限于所在乡镇或店铺流通使用,其流通时间一般为3~4年。打戳币是常临币中的一大种类,主要是利用清朝铜元进行改制,打上戳记和面值后,在特定的场所流通,一般是一家商铺,也可扩展到一个集镇。顾玉生告诉记者,这枚代用币所用的原材料为前清的黄铜质光绪元宝,直径约2.8厘米,重约6.9克,这种铜元在晚清民国时期与银元的兑换价格为330~380枚换银元1元,每枚铜元只值0.33分。商家将铜元的一面磨去面值及部分图案,打上“焦溪”“礼丰”“代一分”等戳记,就能以1分的市场价值流通,为商家创造了高出其原先价值2倍的财富,这也是部分商家热衷于自制常临币的经济动力所在。经顾玉生研究,焦溪的常临币以打戳币为特色,目前常武地区打戳币所见有300多个品种,多见于焦溪、三河口、新安及江阴申港、青阳等各大集镇,其中焦溪达80%以上。 市职工钱币研究会秘书长许英俊告诉记者,常临币以5分、1角为多,1分面值的并不多见。这枚币面值为1分,与焦溪盛产蒲包有关。抗战时期,焦溪沦陷后,当地有300多个蒲包经销商,在收购蒲包时所需的钱币面值小,因此不少商家选择制作面值1分的代用币。这枚钱币的面世,为常临币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责任编辑:DY) (文/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