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收藏者“苏丰阁”向本报展示了一枚民国时期“社唐桥”打戳币。常州市职工钱币研究会秘书长许英俊说,这是带有常临币(常州地方代用币的简称)性质的筹码,为当地茶馆等娱乐场所使用,属于常临币序列中的出谱品,如今已十分罕见,对研究遥观一带地域经济、历史文化有一定价值。 “社唐桥”打戳币为黄铜质地,直径2.85厘米,重6.2克,其中一面有戳印“壹元”和“社唐桥”字样,为清末光绪铜元十文币改制,局部有绿锈。经许英俊确认,此“社唐桥”就是现在位于遥观镇的常州泰勒维克今创电子有限公司内的社塘桥,既是桥名,也是当地村名。 社塘桥为横跨通济河的单孔石拱桥,桥形小巧,造型优美,长13.6米,跨径4.8米,宽2.6米。据《武阳合志》(卷三)记载,社塘桥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曾于清道光十八年重修。除社塘桥桥名外,桥南还刻着“南湖桥”,桥北刻着“致和桥”。社塘桥是登记在册的文物点,是常州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中的一座古桥。社塘桥桥东无民居,桥西有桥头、中村、上村三个村民小组,解放前共有40多户居民。 许英俊告诉记者,常临币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常州地区流通的货币。由于中央造币厂的辅币供应不足,出现找零困难,致使市场交易壅滞,是商家出于无奈的救市之举。常临币以铜元为主,还有铜筹、铝筹、骨筹等多种形式,到1940年,这枚面值“壹元”的常临币等值于当时在武进地区流通的中储券一元。 遥观当地文史研究者钱国兴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社塘桥是湖塘、茶山居民到戚墅堰及无锡洛社的必经之桥,当地出现这种代币筹码的可能性大。(文/张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