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当年在我国强行流通“军用手票”,这是其中的第一套3张。 一张张泛黄的军票,一枚枚从军纪念章,上海收藏家史杰明在20多年里不遗余力搜集这些物件。2月25日在溧阳市埭头镇史侯祠看到千余件藏品,从侧面证明了日军自19世纪以来至20世纪中期的侵华行径——不仅有武力侵略,更伴随着经济侵略。 史杰明今年68岁,出生在溧阳,后移居上海,退休前是一名建筑工人。因祖上开钱庄,他自小对钱钞兴趣很浓,从上世纪80年代起搜集古钱币,偶尔会看到日本钱币。8年抗战,他家有11位亲人被日军所害,国恨家仇,让他对日军侵华史特别关注,于是决定专门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从1985年起,他先是搜集各种材质的日本硬币,后来一个钱币商向他推荐一种“军用手票”,说这种纸币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日伪地区强制使用的。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便托人从日本买了钱币资料,按图索骥进行搜集。 “这套是日军对华的第6套军票,在8年侵华期间所用。”史杰明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本泛黄的册子,里面躺着25张军票,面额不等,最大的百元(100元),最小的贰厘伍(相当于0.25分),共5套,其中第一套和第二套共6张,是当时日本国内的流通券临时加盖后使用。 收全这些军票十分不易,前后共花了15年时间,支出也不菲,其中第4套的一张百元钞在1996年就花了800元。“这可是一笔巨款,800元当时可买16块袁大头呢。”他笑着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向东南亚国家发动侵略,在被侵占国也强制使用军票,这些史杰明也有搜集。他收到的有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不丹等国的军票。用这些不值钱的军票,日本在受害国巧取豪夺,掠夺资源。 在史杰明看来,他收藏中最为得意的,是一套6枚从军纪念章。 他指着一枚表面已有些斑驳的纪念章,这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日本政府在庆功会上发给军人的。之后到1937年全面侵华,日本先后5次在中国动武,每次都印军票,也有从军纪念章,这些都是日本近半个世纪来侵略中国的最好见证。为筹款购买这些极其重要的罪恶证据,他忍痛割爱,变卖了多年收藏到的48只银盾,筹款2万元,想方设法托人到日本搜寻,可惜军票已难以寻觅,所幸军功章已陆续收集齐全。 战争是浩劫,不仅给被侵略国带来灾难,也拖累日本经济。看了一组他收藏的日本硬币,从1872年至1990年,时间跨越近130年。全面侵华后,日本国内的硬币材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紫铜降为黄铜,又降至铝,规格也由大变小,之后改用铅,1944年左右用的是陶土。“这说明,战争使得日本物资紧张;而1944年起,日本在华发行面额达100元的军票,也是为了更多地搜刮中国的物资。这些穷凶极恶的表现,也印证其必然溃败。” 勿忘历史,以史为鉴,才有真正的和平。为使自己的收藏发挥更多的史鉴价值,让这段历史教育更多的人,史杰明将花费半生积蓄和心血搜集的2套军票,一套捐给了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一套放进溧阳市埭头镇史侯祠供人免费参观,钱币、纪念章等也一并捐赠。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