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号上午,2012《中国画大观》杂志编纂工作恳谈会在万豪花都国际大酒店6楼举办,邀请了领导、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和企业家等26位嘉宾前来参加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由常州市书画艺术促进会会长、《大观》执行主编张泽江主持。主编陆建国对《中国画大观》杂志的一年半来的创办情况作了汇报,并提出了2012年改版意见。 常州市美协主席、山水画家江可群谈到《中国画大观》杂志,感悟很多:创刊至今,感到《大观》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立足常州,面向全国。发掘美术届在当代有成就的画家,面向全国展示中国当代中国画艺术,创造新时代的展览;二是要加强艺术评论和艺术批评,提高学术水平,做到这一点就能和其他同类杂志产生区别;三是顾问、编委会等一系列主创人员,要有权威性、专业性和知名度。《中国画大观》杂志要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不只是挂名而已;四是与企业家有机结合。在《中国画大观》杂志中开辟书法栏目是好事,但书法占的比例只能是¼,不能喧宾夺主,要少而精;另外要增加时效性,要体现当今、当年发生的中国画坛大事。 常州市美协副主席丁德源对画刊也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办好画刊最好要有辅助的活动,比如:创办重点画家作品展览,进行学术研究探讨会,同时要多举办一些采风活动。 金坛市画院院长杜跃华说,要做好杂志的定位问题,面向常州,面向全国。在常州有怎么样的覆盖面和社会效应、艺术效应,它是商业?公益?要清晰确定自己的位置。 书画理论家蒋和鸣谈到当今是刊物出版泛滥的时节,《中国画大观》杂志能顽强发展下来不易。他对杂志的感触是,首先刊物的定位很重要,确定是画刊还是杂志,《美术》杂志是官方的,《美术报》有地域特色,大家都在画中国画,但是真正能领会到的还是江南地区。对于《中国画大观》杂志,它的创刊理念模糊,价值观不清晰,要坚持下去更要创造自己的特色,要杜绝杂烩,突出关注点。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文化学者张戬炜到会对杂志一年来作出的努力表示充分地肯定,对杂志下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杂志一年出八卷也算是奇迹;办一本杂志其实就是在树立自己的旗帜,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话语不能模糊,要清晰。就像在打仗,做到了“扫射”,没有做到“点射”,要想把杂志办的更好,就要增加其准确性,倡导“点射”导向要明确,确定“点射”目标。他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南方,在地域上还是倡导“南派”,尤其是环太湖领域,把点定好,比如做个准确的几年目标去实现。 北京教育部书写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董杰,他说中国画家排列入列的学术性非常重要,并给出几点建议。杂志作品要依靠两类人,第一、“官僚”画家;第二、常州本地理论家。要想把杂志办好,就要继续得到领导的支持,充分发挥理论家的作用,更要得到企业家的支持。 会议讨论十分热烈,邵遐远、郭林曦、戚散花等书画家和芮永全、谢小东、范志成等各界名士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与意见,为《中国画大观》杂志越办越好出力献策。此次恳谈会对今后的办刊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大家衷心希望《中国画大观》杂志越办越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文/常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