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常州博物馆获悉,近日,我市金坛区指前镇唐陵村发现一处古代墓葬,经常州博物馆派员进行现场勘查,推断该墓葬为一处宋元砖室墓群。据介绍,该墓葬结构保存完整,是常州地区较为少见的保存较好的宋元墓葬,历经近千年,棺木外髹朱漆依旧红亮鲜艳,十分罕见。 发现砖室墓三座,呈“品”字形排列 常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彭辉介绍,12月14日,我市金坛区指前镇唐陵村在污水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古代墓葬,金坛文管办随即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受常州市文物局指派,常州博物馆派员进行现场勘查,确认为一处宋代砖室墓群。因墓葬已遭工程破坏,棺木暴露在外,为保护文物,指前镇政府向省文物局发函请求抢救性考古发掘,并由常州博物馆向南京博物院提交了考古发掘申请。 在全部申报工作完成后,12月17日至21日,在金坛文管办、指前镇政府的配合下,常州博物馆对唐陵村宋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该墓群位于金坛区指前镇唐陵村北,考古队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对工程周边地域进行了布方发掘。”彭辉介绍,考古人员共发现砖室墓三座,墓葬呈“品”字形排列,自右向左分别编号M1、M2、M3。其中M1被施工机械破坏严重,墓顶顶砖坍塌,M2填土遭到部分破坏,M3受到轻度破坏。考古队对三座墓葬进行了逐一发掘,并对M2棺木进行整棺打包,吊运回常州博物馆进行室内处理。 墓葬结构保存完整,为常州地区少见 据介绍,这三座墓葬形制结构一致,均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向一致,头向均为东南向。砖室墓长约2.5至2.6米,宽约0.9至1.3米。墓壁用砖错缝叠砌,墓底用大砖平铺。前端墓壁顶部用砖砌出五花山墙形制。墓室顶部为折拱券顶,由斜面砖对缝相砌而成,在砖砌棺顶之下横向铺设了一层木板,木板之下即为木棺。木棺与砖壁之间插入四个柱状木楔,以固定棺木。前端墓壁中部有砖砌壸门形壁龛,龛内放置了锡明器。 “M2因埋藏深度较深,受破坏较小,墓葬结构保存完整。加上砖室与木棺之间填充大量青膏泥,棺木保存得非常完好。棺木外髹朱漆红亮鲜艳,十分罕见。”彭辉表示,此前在常州地区也发现过宋代墓葬,但保存如此完好的比较少见。为保存珍贵文物,考古人员现场讨论磋商后决定将M2棺木整体打包,起吊回常州博物馆保存。 彭辉说,由于M2墓室狭小,为完整吊取棺木,在对M2外围测绘完毕后,对墓室右侧进行破拆,露出棺木本体,并在不破坏棺木的前提下,采用木方、海绵、绷带等对棺木进行固定,再由吊机吊至重型卡车运回常州博物馆。由于方法得当,起吊和转运未对棺木表面造成任何损伤。 M2棺木运至博物馆地下库房后,专业人员第一时间对棺木进行了现场保湿和封护。 经推断,墓主生活于宋元交替时期 经考古人员的初步整理,在M1、M3内发掘出土各类文物 26件(套),其中龙泉窑瓷盅一组2件,锡明器一组5件,银明器一组4件,金发饰一组10件,木器5件。由于出土文物较为脆弱,目前仍全部处于保护处理的状态。 彭辉说,“品”字形的墓葬是宋元时期家族墓地比较流行的做法,这三座砖室墓葬结构与常州地区发现的南宋晚期砖室墓葬结构做法基本一致。 对于墓主人生活年代的判断,彭辉表示,在目前墓葬内未有文字佐证的情况下,考古人员在M3棺内发现了“至大通宝”钱币,是元武宗时期,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铸行,明确了M3入葬时已属元代。至大三年距南宋灭亡(1279年)仅31年,所以M3死者可能由宋入元,经历过朝代更替,在文物制度上仍保留较多宋代风俗。M1、M2尚未发现明确纪年文物,年代推测可能与M3类似。 记者了解到,目前,金坛区唐陵村宋墓的野外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常州博物馆文保人员正在对M1、M3出土文物进行室内保护处理。并通过科技手段,对M2进行恒温保湿,同时正在积极制定方案,准备联合国内知名文物保护方面专家,尽早对M2进行开棺清理,及时开展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 (文/刘懿 常博轩)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