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已于9月7日拉开帷幕,力争2015年建成开街。建成后的青果巷,将成为形态、文态、业态、生态高度融合的常州文化名片。 本次纳入保护修缮的街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起正素巷、南至南市河、西至晋陵中路、北临古村巷,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200米,用地面积约8.7公顷;二是青果巷东侧历史风貌区,东至和平中路、南至青果巷、西至正素巷、北临古村巷,用地面积约1.2公顷。 三个原则 据悉,该项目的功能定位,是以古运河风光和深宅名园为特色,以常州传统的人居文化和古运河文明为内涵,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等功能于一体,集中体现常州古城文化、展示古城风貌,居民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本次规划的目标是“运河之魂、名城之窗”,本着三大规划原则: 一是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街巷格局和传统风貌进行保护、维修和修缮;整理、挖掘和保护本地区非物质性遗产;保护和延续街区传统的功能。 二是统筹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各种历史要素研究鉴别予以保护;对街区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历史遗存和景观,根据其历史价值大小予以重视和保护;在对本土建筑文化进行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改)建建筑进行规划控制。 三是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不大拆大建,对传统功能进行合理置换,使传统功能的延续与新功能的发展相协同,实现街区的功能提升。 四种方式 基于此,对青果巷建筑的保护,采取四种方式: 一是修缮。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单位,根据价值评估结论,制订修缮设计方案,经法定程序批准后,遵循内外均保的原则,按原样并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缮及日常维护。 二是维修改善(小修)。针对建筑质量一般的历史风貌建筑,参考周围传统建筑形式,按照风貌协调要求,对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元素进行改建,对建筑进行全面的维修,建筑外观尺寸保持不变,内部的生活设施允许适当改造。 三是整修改造(大修)。针对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按原形式进行加固维修,允许采用混合结构及内部生活设施的适当改造,对部分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修复,允许建筑尺寸及内部设施适当变化。 四是拆除。对建筑质量极差和严重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拆除后按照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翻建、恢复重要的古迹,或者开辟为绿地及开阔空间。 为保护青果巷传统风貌及景观特色,对空间格局进行如下定位:规划保留街区的主要现存街巷和备弄,以青果巷、天井巷为骨干,疏通街巷、保护古迹、织补建筑肌理,再现“南北多进院落并置”的肌理,古街、古巷、古桥、古河、古树、古井的历史风貌,实现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延续。 三大意义 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省级重点文化项目、常州转型创新“510”行动计划项目中古运河历史文化及旅游风光带的核心内容,该项目意义重大。 一、传承常州历史文脉的需要。青果巷是常州历史文化的脉络所在,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众多的名人故居、鲜明的古运河特色,是我市宝贵的历史财富。特别是街区内有瞿秋白诞生地八桂堂天香楼、唐荆川贞和堂、刘国钧故居、赵元任故居、恽鸿仪故居等名人故居和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出生地“礼和堂”,再加上史良故居、汤贻汾故居、李伯元故居,这在全国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也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实施该项目,挖掘和放大常州特色的文化底蕴,恢复和展现常州的个性和特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