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刀罗……” 秋高气爽时节,金坛市朱林镇咀头村的李明祥老人,每天一大早就踏着三轮车走村串户了。 别看李明祥今年已72岁,方圆20多公里内还就数他磨剪刀的手艺精。 这也难怪——17岁那年,李明祥本已学医后在联合诊所上班,那时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工业,经不住乡领导多次上门动员,他改行进入农具厂,跟父亲学打铁。他父亲不仅会打钉耙、锄头和铁锹等农具,还擅长打剪刀等各类刀具。一开始,李明祥打出的剪刀一面还算锋利,换一面就剪不动了,父亲见了没有多说,让他自己琢磨。通过比较,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两个“咬势”长度要相等。 后来,凭着练就的好手艺,李明祥先后调到丹阳、扬州等地农具厂工作。看着妻子在家中拉扯4个子女实在不容易,他要求调回,但厂里硬是不肯放,调动报告打了10年,才终于回到老家。 6年前,闲不住的李明祥帮儿子堆草垛,从上面摔滚下来,右腿骨折,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了。他想到了磨剪刀,但家中子女和老伴并不赞成,他说,权当活动和锻炼身体,钱挣多挣少倒是次要。 老手艺有没有价值,走出家门就知道了——虽说农户家中剪刀用得少了,但朱林、直溪、薛埠等乡镇服装厂、制鞋厂办得多了,都离不开裁剪工具。晨风、成业、笑眯眯等10多家服装企业纷纷聘请李明祥老人定时上门,每次少则二三十把,多则上百把,着实要他忙上好几天。根据磨损程度,一般的四五分钟就可磨好一把,严重的要磨上一刻钟。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李明祥利用废旧自行车链条,配上砂轮,自制成一台脚踏磨剪刀机,磨出的剪刀可用两个月以上。 小剪刀,1元一把;9吋剪刀,3元一把……一年下来,除了种好家里2亩地,李明祥磨剪刀收入也在1.5万元左右,但现在每月能拿2000多元养老金的他,更大的愿望是把这门老手艺传下去。(文/韩献忠 赵鹤茂 )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