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戈氏(文新堂)续谱修祠理事会名誉会长俞金坤致答谢词

洛阳戈氏(文新堂)续谱修祠理事会会长戈建鸣致欢迎词

洛阳戈氏(文新堂)续谱主修戈福庆讲话

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官鹤锦讲话

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苏慎讲话

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主席包立本讲话

会场一角
12月27日,常州市洛阳初级中学大会堂彩旗飘扬,气氛热烈。洛阳(文新堂)戈氏六修宗谱颁谱庆典大会隆重召开,600余位领导、来宾、宗亲出席大会。
文新堂始祖戈贤麓,字怀溪,于元末明初率家自无锡梁溪黄草岸迁居常州洛阳之尚湖墩。至今已有600多年之久,繁衍至二十六世。
戈贤麓生四子,长子戈凝,明洪武初官至锦衣指挥,次子戈升,为明宫廷寿官。“长次二子俱迁北直隶河间府献县,是为北直隶支始祖。”他们的后裔,大都居住在今河北省献县城乡,自明初至清嘉庆年间的近400年间,戈氏后人不忘故土祖地,不顾云山阻隔,兵灾战乱,交通艰辛,始终归宗续修宗谱。因此,《毗陵戈氏宗谱》中至今仍保存着献县戈氏宗亲400年间的许多珍贵资料,这种故土情结也是中华民族凝聚精神的感人所在。据宗谱记载,献县戈氏自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至清嘉庆末(1820),戈氏后人高中举人、进士者有32人,可见常州戈姓外迁一族枝繁叶茂,人才荟萃。
戈贤麓第三子廷璋,字承溪。第四子廷琚,字继溪,均随父居于洛阳尚湖墩。后世主要迁居支派有:第六世孙戈份于明嘉靖年间迁居广德州建平县城(今安徽广德);戈鸾、戈凤同迁无锡高泾桥五泻坝;戈镇迁居于常州城东洋头桥(今青龙乡北塘上岖村);第七世孙戈良轩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迁居常州府衙前天皇堂巷(今健身路以东);戈德治、戈允治兄弟同迁常州东门外东岳庙首、水门桥;戈圣迁居郡东洛阳黄琦;戈杞迁居无锡杨市仁里桥;第八世孙戈文甫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迁居宜兴砖场上村;戈允昊自城内天皇堂巷迁大街(今南大街);戈允天自天皇堂巷迁居城南湖塘桥;第九世孙戈凝迁居尹村;第十世孙戈瑞秀于清康熙年间迁居无锡阳山朱村;戈瑞安自黄琦村迁居洛阳虞桥;第十一世孙戈玉汝于乾隆初年(1736)自天皇堂巷迁居青山门外斗巷弄;戈玉成迁居青山门外百丈镇;第十二世孙戈锡嘏于乾隆年间迁居上海嘉定县南门外终方桥;戈道然迁居太仓州西门外戈庄;戈昆玉迁居宜兴史塘桥(今张泽施荡村);戈宗元自郡城大街迁居扬州城内盐运司衙前;戈廷显迁居常州南门外走马塘(今运村戈家村);第十三世孙戈心鳌、戈心鹤于清嘉庆年间同迁宜兴城西戈巷;第十四世孙戈洪庆于嘉庆年间迁居武进江口桥(今泰村港口童家村);第十六世孙戈锦昌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城南闵黄(今鸣凰);戈锡昌由上岖村迁居北门外龙虎塘蒋林桥(今龙虎塘东社村)。近700年来,戈姓自洛阳尚湖分迁常州无锡四乡,成为常州戈姓的主体。
清代著名园林叠石大师戈裕良就是洛阳戈氏(文新堂)后裔。
明代天启年间尚湖墩戈氏宗祠火焚,保存宗谱全部焚毁,后经八世道昌公广搜百访,草创家谱成牒。清代乾隆六十年尚湖墩十三世孙曦召集尚湖墩、上塸二支重修,历时三年终成尚湖墩戈氏宗谱,并合二为一正式刊印。道光五年第二次重修尚湖墩、上塸、郡城及散居诸派合成,正式刊印第二版。同治十一年第三次重修,将五泻坝、仁里桥、东塘下联为合谱。光绪二十七年第四次重修,将无锡涂道菴分支汇入本谱,至此尚湖墩戈氏宗谱各分支全部收录成功。民国36年(1947)第五次重修,今为第六次重修,距上届修谱64年。
修谱遵古制,宜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今逢盛世,国泰民安,集族人之宿愿,由洪兴、福庆、建敦等贤族首倡续谱修祠,于2013年9月15日在洛阳镇召开了续谱修祠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商议组建洛阳戈氏(文新堂)续谱修祠理事会事宜。于2013年12月22日在今创集团, 成立了续谱修祠理事会,通过了理事会章程,产生了贤平、俞金坤为名誉会长,建鸣为会长,福庆、旭伟、国忠、亚芳、亚琴、耀红、国南等为副会长。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议,组建了续谱编委会和财务管理小组,通过了《洛阳(文新堂)戈氏宗谱凡例》。
历经2年有余,续谱工作圆满告竣,今天隆重颁谱。庆典大会上,上官鹤锦、苏慎、包立本分别代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名人研究会发言祝贺。(文/戈福庆 孙瑞和 袁国华)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