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7月,横山桥镇阳光学校的操场上经常会出现一支由小学生组成的队伍,他们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濒临失传的“横山马灯”。年过八旬的魏梓金是老师之一,他说:“横山马灯最大的特色就是灵动,它是武进区唯一一种由孩子调的马灯。” 起源万庄,有200多年历史 据了解,“横山马灯”的发源地在横山桥镇省庄村的万庄,原名万庄马灯,有200多年历史,民国时当地著名文人殷晓浦《榈轩小诗》中就有歌咏万庄马灯的诗句:“走马春灯出万庄,男儿扮作女儿郎。汉家故事无真假,今夜昭君不姓王。”写的就是当时万庄少年调马灯的盛况。《横山桥镇志》上也有“正月半,龙灯马灯齐来看”的记载。 “过去辉煌时期,万庄马灯一直巡游到西边的丁堰、雕庄、青龙、戚墅堰,东边到无锡玉祁等地。”上世纪70年代,魏梓金在省庄小学担任校长时就听说了万庄马灯。当时,虽然调马灯这种民间文艺活动已经逐渐淡出,但当地还有一批扎马灯的老艺人和马灯队员。在他们的帮助下,省庄小学诞生了一支少年马灯队。 退休后又创设两支马灯队 退休后,魏梓金仍对马灯念念不忘。2015年,他在省庄村关工委、村委的支持下,创制了18只马灯,建立了省庄马灯队。这也是一支少年组成的队伍,深受群众欢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魏梓金深受鼓舞。他到横山社区关工委工作后,又将省庄马灯借用过来作训练、表演。考虑到马灯需要更多传承,仅有一支队伍是不够的,魏梓金一直念叨要再建立一支马灯队。2016年,他又牵头建立了横山马灯队,队员由横山桥一带的孩子们组成,在阳光学校的暑期校外教育辅导站训练。 期待申报非遗 以便更好保护 今年暑假,在阳光学校内,东洲、横山桥、星辰三个村和西崦、横山两社区的少儿暑期文化艺术培训班再次开班,在开设摄影、书画等兴趣班的同时,开设了马灯班,一批孩子慕名而来。7月1日开始,每星期有3天,孩子们一大早就到校内活动,学书法、绘画、摄影,还能学调马灯和调龙灯。横山桥村9岁的杨沁山小朋友在马灯队扮的是马夫,他已学会了“豁虎跳”、“猴拳”等动作,在牵引马灯时得心应手。 魏梓金说:“希望横山马灯能进一步传承光大,让横山的孩子们能记得这里有一种独特的马灯艺术。我也希望能申报非遗,以便更好地保护它。”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