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包志刚称其手中有晚清民国时武进名医承槐卿的医案,已整理成稿,今年将出版。 承槐卿(1862—1945),焦溪人,从其高祖到他一辈已是五代儒医,其业绩在《常州市志》《武进县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均有记载。武进县医学会1980年编印的《武进中医药》前言中介绍:“近贤有内科承槐卿、儿科奚咏裳、外科王道平……”承槐卿列在首位,可见声望之高。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根据临床经验亲手编定医案六卷,可惜原稿于日军侵犯常州时毁于兵火。后人学习研究他的医术,多互相借读传抄。承槐卿孙子承挹中曾编写《承槐卿医案》,但长期以来,《承槐卿医案》只以油印本和抄本形式在少数医务工作者中传播,新一代中医更是少有知晓。 包志刚是原横山桥卫生院院长,1976年,他在焦溪卫生院跟随承槐卿之子承少槐、孙子承挹中学习中医,1979年到横山桥卫生院工作直至退休。包志刚向记者展示了已经整理成稿的一沓文本,近400个医案、5万字,其中每一个案例都有患者病状以及相应的药方,病状为文言文写成。“1981年我参加中医学术活动时,看到过承挹中编写的那本医案。两年前我有幸得到一本,于是我想把它出版成书,让更多人看到。”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县医学会出版《孟河四家医集》,知名中医张元凯自费出版《医刍融新》,为老中医出医案的事例并不多。我们一批关心承槐卿医学成果的人都希望,《承槐卿医案》能尽快面世,目前已有热心人愿意承担出版费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将出版该书。”包志刚说,出版这本医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武进的中医事业。医案中提到的一个个医方,有待于今后更加科学地分析,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不同的地区,同样症状的病患,因饮食、气候等因素,用的医方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医没有统一的用药剂量和诊断标准,传承靠的是个人的领悟和从医经历。因此,要让更多中医师看到这本医案,让更多研究者关注这本医案。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