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横林镇庆丰村后圻头村民丁忠源向武进日报反映,其父丁凤麟为社会知名人士,在抗战时期做过贡献,并在村里建有一幢中西合璧的优秀民国建筑。丁忠源想将这处建筑申报为文保单位,使其得到更为妥善和有效的保护。 据了解,丁凤麟是儒林堂丁氏二十五世孙,自幼家贫,少年时只身赴上海学习烹饪技艺,民国时期先后在上海开设大运来酒楼、宏利酒楼、大加利酒楼和一些米店、煤球店。五卅惨案发生后,为支援圣约翰大学暨附中爱国师生自谋办校的爱国行动,丁凤麟偕同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捐款出力,在大西路创立光华大学暨附属中学,并个人斥资兴办“包饭作”,为光华师生供应膳食。淞沪抗战时,丁凤麟积极参加慰劳抗日将士活动,卖掉一些米店和煤球店,筹资为抗日部队供应伙食。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暨附属中学在虹口欧阳路复校,丁凤麟又复建“包饭作”,继续服务师生。丁凤麟也在故乡做过不少好事,为村民建了一条近2米宽、1500米长的路,还在镇上捐资建设了一座桥,方便村民出行。 丁忠源所说的这处建筑,由丁凤麟建于1920年。由于丁凤麟长期生活在上海,他在横林的住宅也有了典型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长期以来,这处建筑都是横林一带的地标建筑之一。 该建筑坐北朝南,外观为灰白色,大门为八字墙门,上方有“凤麟阁”三字石匾,两侧窗户带有巴洛克风格。门内张挂着红木大匾,刻有约800字的《凤麟阁序》。第一进通往内院的出口有中式的垂花式砖雕门楼,门楼正中上部是刻有“履仁万和”四个字的砖匾,意为诚待乡亲、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砖匾上方有缠枝牡丹等花卉砖雕,两侧有三国戏曲人物砖雕,下部有梅兰竹菊砖雕。进入门楼,后方山墙又是欧式风格,上方有松树、缠枝牡丹等灰塑造型,雕工精美、立体感强。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为宽大天井,东西墙壁下部各置有西式花坛一座。第二进为中式双层楼阁,装饰件上大量采用如意纹、云纹等图案。 “这是一处民国建筑,其显著特点是既保留中国传统风格,又吸收了西洋建筑风格,具有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余忠良说,由于时代变迁,旧砖雕门楼能保存到现在的并不多,中西合璧的门楼与山墙更是少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保存价值。 目前,丁忠源已向文保部门申请,将这处建筑列入文保单位。(文/张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