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西直街240号夏家大院,是一处精美的清代院落,为常州实业家夏秉钧所建。宅院六进,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续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筑体量宏大,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常州地区保存完整、富有特色的江南民居建筑群。 夏家大院坐北朝南,建筑地势逐进抬高,以第六进为最高,取“节节高”之意。前四进建于1903年,第一进为三间临街店面,大门饰有雕花垂莲柱;东边一间原有柜台,经营土布,台后端原挂有金字招牌“广润昌” 三字;北面有砖雕门楼,正中原有“孝友传家”四字,以示教育子孙后人,两边有采用泥塑法的如意纹装饰。第二进为大厅,是主人接待客户,洽谈生意的场所,建筑高大精致;大厅上方曾挂有“玉树堂”描金大匾,东西山墙建有马头墙,独特精致,至今基本保存完好;西首有备弄,是挑运河水、柴米的通道。第二、三进天井有八角井,井栏圈刻有“夏玉树堂丁未年立”字样。第三、四进均为二层楼屋,是住房,雅称“绣楼”。第五、六进建于1907年,为五开间二层楼。第五进前有三间房屋,称为祖先堂,中间一间是供奉祖先牌位之处,东边一间是夏秉钧夫人徐氏诵经的地方。大院第六进的后侧建有两个花园,园内各有一座六角亭,并叠砌玲珑别致的假山亭园金鱼池,园中种有香水月季、石榴、竹子、桂花等植物,相映成趣,颇有江南园林的灵秀之美。除此之外,在花园南面和西面还建有厨房二间、柴房六间。从第二进到地六进,每进都装有六角形挂灯,挂灯是红木框架四周镶嵌有玻璃,每当过年或喜庆大事,都要擦洗一新,每盏灯挂有灯穗,到晚上点燃灯烛,又是一景。夏秉钧十分爱护这栋宅院,每天睡前都要提小灯笼从大门到后门巡视一遍,一直到七十多岁不改习惯。主人爱竹,建筑构件常见竹子的元素,如原六角亭立柱等构件呈竹节状,并刻有竹叶。现第一进门头细部也有竹节构件,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是常州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夏秉钧,字凤云,1868年生,清常州府江阴县夏港镇人,幼时家贫,14岁到常州西门“广润元布店”当学徒,勤奋刻苦,深受东家喜爱,人际关系也好,收入逐渐增加。后在西直街租屋开设“广润昌色布号”,经十余年苦心经营,所创“阴丹士林布”品牌成为畅销货,远销苏北、浙江、安徽等邻省县乡,成为常州大布号之一,日后夏秉钧成为常州屈指可数的商业大户。夏秉钧一生乐善好施,周急济困,他认为“财积而不能善者,守财奴也”,热心常州公益事业,深受邻里乡党称颂,而自身依然克勤克俭,富而好礼,令亲朋后辈敬佩。在经营布号的基础上,1919年,夏秉钧又与人合资在东门外创办广新纱厂,为常州地区最早的纱厂之一。其子夏承禹经营金融业、钱业、染布厂,1952年与人合办常州首家化工厂——立群化工厂并担任副厂长。 夏家大院位于常州老西门,南临世界遗产大运河,西有锁桥湾,为罗城的城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运河两岸商贸繁荣。夏家布行曾在锁桥西侧建造码头及圈门,圈门上书“夏家码头”四字,依靠运河运输,布匹行销苏南。夏家大院西首的“中吴首社”土地堂,也是夏秉钧赞助建造。 2013年,夏家大院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抗战、文革等特殊时期,夏家大院年久失修,存在屋面漏雨塌陷、门窗梁柱缺失、墙体坍塌、院落杂树丛生等现象,且产权极为复杂。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常州老城厢复兴,促进文旅商居融合发展的契机下,夏家大院保护修缮工作迎来了重要转折。2019年11月,由市文旅局组织实施的夏家大院修缮工程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论证。2020年开始实施。经过数月科学、有序的紧张施工,恢复了文物建筑缺失损坏部分,使原有建筑群的布局、结构和风貌得以完整保存。 夏家大院所在的锁桥湾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分布集中,与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联袂成片。历经百年沧桑的夏家大院,勾勒了常州民国至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面貌,见证了夏氏一族在常州早期工商业发展中的奕奕光彩,如今安静的矗立在大运河之畔,继续为弘扬常州早期实业家筚路蓝缕、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为启迪今人、共建工业明星城发挥着重要作用。夏家大院修缮工程对带动常州老西门地块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将组织开展夏家大院内涵研究,收集整理夏家大院相关历史资料和照片,考证夏家与其他相关工商从业者的交集,进而开展夏家大院文化展示,形成南有运河五号,北有夏家大院的两大文化高地相呼应的格局,既有运河工业遗产,也有常州实业人家,“一厂一院”带动整个常州老西门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 文/常文保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