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19日,位于中吴大道西段长木桥畔的常州市大南门(茶山)“怀德堂”赵氏宗祠,举行隆重的大门竣工庆典。 常州大南门“怀德堂”赵氏系宋代宗室之后。据武进横林“永思堂”《西盖赵氏宗谱》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魏王德昭的十一世孙名孟堙,字体坤,在元代任高邮州录事,泰定二年(1325)辞官不就隐居武进横林西盖(今赵家塘村)。明代洪武年间,孟堙五世孙学举字敏振迁居常州大南门龙口里,后代遂成村落即今茶山街道富强村委赵家村(已拆迁)。明万历年间,族人始建宗祠。《常州大南门赵氏宗谱》记载:宗祠为四楹两进,坐北朝南,中有庭院,南有门楼,周有墙垣,占地九分一厘。清“太平天国”时期宗祠被毁,光绪初年得以重建,仅为四楹一进。解放后,宗祠为集体使用,先后作为生产队仓库和社办企业的厂房,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但祠屋基本完整,特别是木结构未有损伤。一些专家在实地考察后指出:木排山用料粗硕,构筑严实,属抬梁与穿斗结合的构架;抬梁上方圆柱形顶端嵌有龙头形木雕,垫托脊檩(正梁)的两端绘有龙形装饰图案;另外其檐口有叠涩飞椽,两面均雕刻精致的凤凰祥云图案。这些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含义,在常武地区其他一般宗祠中是很少看到的,对研究晚清时期民间建筑特别是宗祠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9年,由于中吴大道实施整体改造,赵家村被列入拆迁范围,宗祠也将面临消失。对此,赵家村赵氏族人主动向各级政府表达保护“怀德堂”宗祠的诉求,我市一些文保专家也表示支持并提出“服从规划,易地重建,保留原样,争取成为文保单位”的明确意见。几经周折,历时数年,最后在各级政府和富强村委的关心支持下,“怀德堂”赵氏宗祠于2017年秋实施易地重建。 移建后的“怀德堂”为五楹一进,布局对称,总长15米,进深7米,檐高脊高都较原祠有所增高,以扩大空间,便于装饰布置。 由于种种原因,“怀德堂”赵氏宗祠正对中吴大道的位置没开大门,给进祠的民众带来不便。几经努力,历经5年,祠堂大门终于竣工。文史专家沙春元、薛焕炳、张戬炜、张尚金、包立本、赵瑞华、黄瑞康、朱炳国、余忠良、张平生等出席活动。文/赵德骏 赵德明 思耘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