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午间,潞横河畔,潞城书院绿树环绕。轻轻推开墨色的院门,书香、墨香、花香交织。这座明清建筑里,有“诗和远方”。 潞城书院的前身“太平庵”,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2018年,太平庵被列入常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常州经开区对太平庵进行修缮保护。修缮后的太平庵存房屋一进,面阔五间,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712.16平方米。 “文保建筑空置,对建筑本身不利,还浪费了优质的文化资源。”潞城街道行政审批局副局长邓燕茹介绍,考虑到太平庵历史上曾是祭祀、教化场所,也曾作为逸平中学和潞城中心幼儿园校舍使用,延续太平庵传统教育载体的作用,去年,街道启动太平庵提升改造项目,着手建设集“展、文、书、集”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元文旅空间——潞城书院,欲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 明代文人于惠卿曾作《潞城形胜记》,曰:“其地有八景:曰潞城毓秀、曰剑井呈祥、曰横山耸翠、曰菱港来清、曰永安新涨、曰丁浦长流、曰乌龙镇赋、曰波心斗阁。”围绕“潞城八景”,于惠卿作《潞城八景诗》。 “我们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让本地居民与明清时期的‘潞城八景’产生共鸣。”邓燕茹告诉记者,去年10月,街道发布“召集令”,寻找画师,让其依据《潞城八景诗》内容,创作潞城八景图。潞城社区职业画家张红鹰主动请缨。 “作为土生土长的潞城人,我见证了潞城的发展与变化,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时代变迁,古今碰撞,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张红鹰说。从研读诗作、采风写生,再到打稿、立意、构图、上色、定稿,花费了大半年时间,他的作品终于在书院上墙展出,张红鹰感到自豪。 一碑一石述说历史。在潞城,清代以前的碑刻曾多达几十方,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散佚。如今,潞城书院还保留着明代《乡约碑记》、清代《修桥碑记》和清代《重建大殿碑记》,依据碑文可以推演常武地区乡社活动的基本形态和重要历史事件。 百年文物精彩“蝶变”,不久前,潞城书院正式对外开放。穿梭其间,可探寻百年记忆,体会潞城发展史,潞城丰富的文化底蕴尽数彰显。“时光展厅”灵活运用院内外空间,书画展、摄影展等主题展陈尽显历史底蕴与时代风华。“河畔剧场”,文化盛宴精彩纷呈,器乐、戏曲、舞蹈等演出定期开场。在“东厢读书会”,与千余册书籍相遇。“壹号集市”则将在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集市、夜市,丰沛城市新活力。这里正逐渐成为市民读书逛展、休闲怡情的城市文化地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下阶段,潞城街道将持续加大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转化力度,在空间设计上推陈出新,提升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和文旅融合力度,为潞城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注入精神力量,提供文化支撑。文/房 玥 张可馨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