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月29日下午,《龙城春秋》杂志创刊40周年组编出版座谈会在市委党校召开,10多位文史专家和高校知名教授参加座谈会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史志编修,源远流长。回望三千年的延陵风骨,既有历史的变革、岁月的赓续,更有血脉的绵延、文化的传承。 1982年底《常州地方志通讯》杂志创办,1991年更名《龙城春秋》,秉承资政育人、培元明德的使命担当,致力让地情文化“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铸造了勇于探索跨界求变、高雅清新历久不衰、老少皆宜受众广泛的特色和经验,成为奋进GDP万亿之城、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秀水灵山,烟云长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天地,一方史志描绘一方山河,透过一册册杂志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一代代史志人直笔著史、修志问道,使史志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龙城春秋》杂志立足常武、融通古今,办刊方向从单向走向多维,杂志内容从单一走向丰富,供稿队伍从单薄走向丰实,装帧设计从单调走向精美,出版发行从单传走向立体。2022年以来,明确以“聚焦创新发展,传承延陵文脉;研究红色文化,探讨志鉴编修;讲述名人逸事,展示兰陵风情;口述常州故事,传播鉴赏知识”为办刊方向,杂志设有“聚焦‘532’战略、凝眸‘两湖’创新区、延陵文脉、红色文化、名人逸事、口述常州”等10余个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多维度全方位展示了常州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杂志两度改版提升,编排大气美观、图文并茂,装帧更加典雅明快、庄重大气,全部向2000多个单位和个人读者赠阅,部分杂志随着作者的钟情漂洋过海。至今累计出版发行166期,发表文章3070篇,总字数1590万字,墨迹点滴间凝结着家国情怀的文化根脉。 近年来,市委党史工委、市地方志办公室坚持不忘“传承延陵风骨,弘扬常州精神”初心,牢记“修志问道,资政育人”使命,聚焦主业,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系列荣誉,2019年、2022年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委党史工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编纂出版了党史正本《中共常州历史第二卷(1949-1978)》,和新时期系列专题史等5部党史专题集。《常州市志(1986-2010)》成为全国地市级首部公开出版的国家级精品志书;常州首部通史类著作《常州史稿》顺利出版,获得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常州方志馆成为常州历史文化展示的网红打卡地,组建江苏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提供了全国方志馆建设的经验与范本,履行了常州史志人资政育人的责任和担当。 与会专家回顾了《龙城春秋》的办刊历程。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指导处原处长张尚金认为,《龙城春秋》经过40年的实践检验,确实是思想性、资料性、学术性、业务性结合而统一的好刊物。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吴》杂志主编薛焕炳表示,《龙城春秋》坚守40余载更不容易,在极不容易中坚守阵地,传播优秀传文化,庚续常州人文精神。与会代表深入交流了今后的办刊方向、选题范围、编辑质量、装帧设计、出版发行等工作,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常州大学国学院院长张戬炜建议,《龙城春秋》杂志温古知新,挖掘更多的史料,提升城市形象;领异标新,聚焦各类专题,拓宽研究领域;推陈出新,让历史研究更多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市委党史工委(地方志办)主任柯善学表示,编委会将建立健全审读、约稿、宣传、研究、推介五大机制,围绕“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立刊之本,把握“发展文化、宣传常州”办刊之要,坚守“质量第一、突出特色”成刊之道,注重品质品味双提升、品格品牌互促进,刊发更多精品力作,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篇章贡献智慧力量。 《龙城春秋》杂志步入“不惑之年”啦,40年累计编发166期,发表文章3070篇,总字数达1590万字,字里行间传承延陵风骨,弘扬常州精神,凝结着家国情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文/杜仁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