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2月3日上午,由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名人研究会、天宁禅寺、江苏隆基老年产业有限公司主办,江苏隆基书院承办,常州市众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的2023张作楠学术研讨会,在天宁寺举办。张作楠家乡代表,张作楠后人,本地外地有关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活动。 张作楠(1772—1850)浙江金华人,字丹村。嘉庆十三年进士,官徐州知府。曾在常州为官(知阳湖县),居官不事酬应,治水赈灾有实绩。令三子务农、工,谓“不欲其堕落也”。精天文算学,曾自制仪器、刊算书。有《翠微山房数学》《仓田通法》。嘉庆二十四年,张作楠任阳湖县知县,他首先着手走访民间搞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发现官、民对立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仅是为民难,为官也难。张作楠有针对性地处理好官民关系,改变了引起百姓不满的问题,同时给自己的下属立规矩,在很短的时间里,在百姓中树立了亲民的形象,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在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张作楠的事功,尤其是他在各有关为官地的惠政。 文/张 军 附录 张作楠49岁时,任阳湖知县兼署常州府督粮通判。他在那里设计建造两具日晷。江苏常州市《天宁区志·珍贵文物》有载:“坐落在天宁寺大雄宝殿丹墀两侧,有两具集天文科学、考古研究和实际应用为一体的清代日晷,引起了国内外天文学者、科研考古、教育界人士的浓厚兴趣。”此日晷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已有200多年历史。张作楠吸收明代末年传入中国的欧洲日晷优点,按常州地处的纬度,亲自设计制作。此日晷有别于传统“赤道日晷”,有立式和卧式两具。据专家考证,这在中国现存的古代日晷中意义非凡,已被收入《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图录》之中。 这两具日晷,一块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毁坏,另一块因年久失修,晷面早已模糊不清。后经上海天文台全和钧、郭盛炽两位研究员精心勘测设计,于1991年恢复原样,甚至包括日晷上张作楠的题记。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教授为之题词“名晷重光”。东首一具像石碑一样竖着的叫“面东西日晷”,西首像台子一样平卧的名“平面日晷”,据太阳光线照射到晷面上的扇形线条图,便可读出时间和节气。 张作楠还特意附上了使用说明,“常州偏京师东三度二十四分,北极出地三十一度五十一分强。兹测得冬至午正太阳高弧三十四度三十九分,夏至午正高弧八十一度三十七分,推经纬景(即影)线作横表面东西日晷,以便民用。横为时刻线,每小时分四刻……纵为节气线,节气未交,景仍在线内;节气一过,景即在线外;若过数日,则景在两线间……”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