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全国粮票、1974年的江苏省布票、1980年的常州市购油票、1991年全国第一次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2020年的抗疫主题邮票……方寸票证,见证历史。
国庆中秋假期,湖塘镇北街社区举办了一场票证展览,数百枚藏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的变迁,引起不少居民的共鸣。这些票证的主人,是60岁的退休工程师王琪瑾,一位有着30多年收藏历史的“有心人”。 “我的收藏爱好,是从大学的集邮开始的。”1981年,去山东上大学的王琪瑾,因与亲朋的频繁书信往来开始集邮。“那个年代集邮的人,大多有从信封上剪邮票的经历。集邮作为一种‘有文化’的象征,在大学生群体中很流行。”小小邮票,就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知识丰富的小百科、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有着无限天地。 学校在泰山脚下,附近的乡间小邮局邮票少,王琪瑾经常写信拜托北京的同学代买新出的邮票。毕业前夕,他专门策划了一场邮票展,“没有展览工具,几个男生就把教室里装裱奖状的镜框拆下来放邮票,再挂上墙展示。” 1985年大学毕业,王琪瑾被分配到徐州工作。年轻小伙的异乡生活,“被迫”与柴米油盐打起了交道。继邮票之后,他又开始收集粮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证。 曾经,票证被称为“第二货币”,伴随着几代人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王琪瑾将一本本收藏册摊开,带着浓厚时代印记的粮票、布票、油票、副食品票等各种票证一一映入眼帘。 票面上印着的发行时间都有些久远,发行地也各不相同。多年研究,王琪瑾对此颇有心得:“发行地从票面图案就能看出来,这张一看服装和头饰就是新疆的粮票,这一张看大农场收割机就知道是粮仓黑龙江发行的……” 在王琪瑾的回忆里,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攥着特供的糖票、豆腐票、瓜子花生票,到供应店门口排队抢购年货,“百姓平时都尽可能把票证攒起来,就为了过年的时候好好吃一顿。” 张张票证,就是百姓生活的“见证者”。“布票、粮票最先有,后来增加了各种票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票证特别多,到80年代物资逐渐丰富,传统票证逐渐减少,但多了电视机票、电冰箱票等工业品票;到1993年,全国票证停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流行“三转一响”,上档次的人家必须拥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王琪瑾结婚前想要送未婚妻一块手表,因为家里没票,只好托了新疆的亲戚,在乌鲁木齐用票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后来说给儿子听,一个常州人托新疆亲戚买上海手表,他都不相信,哈哈!” 30多年过去了,当年王琪瑾送给未婚妻的手表早已停摆,现在给老伴儿买东西却再也不用如此曲折。“以前凭票买,现在任意购,还能送货上门。”王琪瑾笑着说。 点开淘宝,王琪瑾的购物车里“躺”着好多邮票和生活用品,“生活用品是老伴喜欢的,我就喜欢淘一点邮票。最近迷上钓鱼,昨天刚下单鱼竿,今天就到货了,已经和老朋友约好了地方钓鱼。” 30多年里,包括邮票在内,王琪瑾收藏的票证已有数万张。“这些不同年代的票证,就是历史的见证,见证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从物资匮乏走向全面小康。偶尔翻翻,和大家共赏,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王琪瑾说。文/诸丽琴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