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至明年4月的展览按照宋元明清的排列顺序,通过纹样的演变传递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从纹样上讲,康熙时期帛饰的龙张牙舞爪,甚至有些恐怖,而乾隆时期的则是欢乐祥和,歌舞升平。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马未都说。
当下,在创新的创作大潮中瓷器纹样也难免随波逐流,不断出新的纹样。马未都认为,所谓创新不过都是延续过去的创作,只是有些变化,目前中国没有能力创造出全新的纹样,“现在很多设计都没有脱离古代人的架构,没有什么新鲜的。我们要先挖掘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沉淀,挖掘后再有限度地创造。”
马未都认为,创新不是打造出来的,它需要很多天时地利人和,历史上所有的超越要到了条件成熟时,才能够超越,“如果我们非要定下目标,设计一个图案超越历史上所有图案,那肯定成功不了,但在过程中,可能某一种因素的成熟导致超越,但绝对不是主观规律造成的。”马未都说。
>>关于民办博物馆
希望享受公立待遇
近年来,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状态一直是业界焦点话题,很多民办博物馆的支持者呼吁政府输血或以其它方式进行扶持。马未都认为,输血、政策扶持都不是长久之计,“我不希望政策扶持,因为政策扶持都长不了,我希望法规的扶持。”
文物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民办博物馆有在博物馆界两分天下之势。观复是国内最早的民办博物馆,至今已经17年,它经历了民办博物馆的风起云涌,也见证了日渐式微。从最初的兴趣到17年后的责任,马未都背着这个巨大的包袱艰难前进。
在博物馆经营中,马未都发现了一条金科玉律:“要扩大博物馆的无形资产,比如我的知名度,知名度有了就可以生存。我们在北京很偏僻的地方,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人买票进来。国家博物馆都是免费的,我们的票50元一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里来,就是要做得好。”
多年上电视节目和出书让马未都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很多人到观复博物馆就是为了看马未都一眼,但是马未都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让观复成为一个更好的博物馆。马未都最希望得到的是和公立博物馆一样的待遇,比如藏品的进出关便捷性,以及藏品的关税问题,“如果国家支持民办博物馆,那民办博物馆一定做得好。我希望的是民办博物馆和公立博物馆享有一样的权利,比如出国办展览是不是可以一样,他们在国外买个展品,可以直接拿回来,我拿回来就要征税,因为没有法规可以让我们一样。”
>>关于民间收藏
千万不要用赌博心态
“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告诉别人,这个领域来晚了。机会永远有,只是每个时代的机会不同。”马未都说。
马未都让公众熟知是从央视的《百家讲坛》开始,这个更为让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收藏讲座让更多人喜欢上了收藏。近年来中国掀起了收藏热,藏品价格也一路走高,很多人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该进入市场。马未都认为,介入收藏晚有晚的好处,这样可以后发制人,先看清楚别人的问题,“我收藏早,有人认为早收藏是好事,但是与我同时代的很多人都大浪淘沙地离开了,时间只能锻炼我们让自己更接近逐渐变化的时代。”
对于现在的百姓收藏,马未都建议一定要量力而行,“一是眼力,有没有能力去判断,没能力就多读书,多去博物馆参观;二是财力,有多少米熬多少粥,不能借钱买瓷器,也不能赌气做这个事情,这是对老百姓的忠告。千万不要用赌博的心态进入这个领域。”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