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中国四大名陶安陶濒临失传

时间:2013-12-09 09:28来源:未知 作者:连肖
色如翡翠、陶身薄如纸。捧着一个清代稀绿釉的安陶小碗,邹育亮叹息:“这种陶,可能再也生产不出来了!”

 

      色如翡翠、陶身薄如纸。捧着一个清代稀绿釉的安陶小碗,邹育亮叹息:“这种陶,可能再也生产不出来了!”
 
  8日举行的重庆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重庆荣昌县展出上百件宋代至今的珍贵安陶,因工艺失传,不少展品已难再复制。荣昌县收藏家协会会长邹育亮的惋惜之声,依稀诉说着安陶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没落。
 
  安陶也称荣昌陶,以“薄如纸、声如罄、亮如镜”闻名业界,它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但放眼当下陶瓷市场,安陶的市场影响力远不如后三者。
 
  邹育亮向中新社记者讲述起安陶曾经的辉煌:安陶100年前就出口东南亚;上世纪70年代,安陶一度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其产品大量出口欧美十余国家,被荣昌人称作“最能赚外汇的陶瓷”。
 
  上世纪90年,安陶国营大厂因多种因素悄然没落,最终破产。从此,安富街道上的安陶生产陷入一盘散沙。私营作坊式业主缺乏远见,盲目迎合市场逐利,抛却繁冗的传统制作工序降低成本,不肯投入资金创新使产品单调……种种原因,使安陶走上倒退路,一度沦落到只生产大水缸、酒瓶子、泡菜坛子。
 
  安富街道统计显示,1990年的安陶产量为940万件,到1999年仅剩95万件,产量萎缩九成。
 
  邹育亮说,安陶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人才是主因。最传统的工序、最地道的配方都掌握在老辈艺人手中,随着安陶文化没落,年轻人不再热衷制陶,部分传统技艺失传于民间。他指着一件安陶说:“比如这件亮如明镜的朱砂釉瓶,釉色配方已失传,几乎无人再能配出这种颜色的釉。”
 
  为保留传承厚重的安陶文化,荣昌投资上千万元人民币,建起国家3A级景区“安陶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万件自汉代以来的安陶文物和精品。在官方推动下,安陶制作技艺2010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领安陶产业崛起,拯救安陶,成为当下荣昌县的一大重任。
 
  “希望不会再有新的失传安陶躺进博物馆,成为绝唱。”邹育亮如是期待。(文/连肖)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