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已现阿拉伯风格
叶文程说,唐代主要港口有广州港、福州港、扬州港等,外销最多的是长沙窑瓷、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址中,发掘出的唐代瓷片有几万片,日本的古陶瓷研究专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很多都出自越窑。风格特点主要是玉璧底,在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
而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出的唐代年间沉船,更进一步印证了唐代瓷器的外销量。在这艘长约22米、载重约25吨的“黑石号”上,装载有陶瓷制品67000多件,包括唐青花盘、邢窑碟、白釉绿彩及越窑秘色瓷和长沙窑瓷。叶文程说,其中最名贵的当属3件唐青花瓷,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纹样与扬州发现的唐青花执壶、碗、枕等残件近似。
长沙窑瓷则有56500件,可见当时该窑瓷器出口量之大。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中的一件瓷碗上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铭文,宝历二年为唐敬宗年号(826年),碗心图案接近阿拉伯风格,说明唐代长沙窑为适应西亚市场需求,已经在调整自己产品的艺术特色,让其具有异域风情。有的瓷碗写着“茶盏子”,可见是茶具;有的瓷碗则写着“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自报出处,说明来自长沙窑,而且大量描绘花叶、莲蓬、飞鸟等图案,体现了长沙窑瓷丰富的风格面貌,也确证了长沙窑是唐代外销瓷的重要生产窑口。
另外,“黑石号”上还打捞出200件越窑青瓷,350件白瓷,其中三分之一被考证为河北邢窑产品,其余多为河南巩县窑生产,200件北方白釉绿彩陶瓷和700余件广东地方窑口烧造的粗糙青瓷。
“这批瓷器太重要了,国内的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文博单位都有购买意向,新加坡、卡塔尔、日本也有意收藏,但打捞方开价4000万美元,所以一直迟迟没有被买下,现在,在新加坡的海洋博物馆,可以看到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展出。”
宋元:曜变天目成日本国宝
“到了宋元时期,”叶文程说,“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泉州相继设立市舶司。广州、泉州都有阿拉伯人的聚居点番坊。特别是泉州港,是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很多外销货物都是从这里起航出海。”南宋赵汝适《诸番志》一书中所记载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三十处跟中国有瓷器贸易,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朱彧的《萍洲可谈》也记述了宋代陶瓷的出口盛况:“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为了这样的交流贸易,为了换取“外汇”,当时福建的外销窑口到了林立的程度。广州的西村窑及粤东地区的潮州窑,出口量也很大,品种很多。“福建主要是建窑的黑釉、德化窑的青白瓷,尤其是德化窑在南宋和元代,特别旺,外销到威尼斯的小口马可波罗罐,在欧洲很有名。”
因为宋人喜欢用黑釉盏斗茶,日本的茶道也非常发达,德化窑的黑釉盏,很多到了日本。建窑瓷器的胎土中所含三氧化二铁多,所以胎骨呈现黑色或酱色,色彩上比较单纯,那些产生窑变的,则更珍贵。有的变成兔毛样的纹饰,叫兔毫斑;有的是一个个的白色圆点,叫鹧鸪斑;有的又像虎皮,叫虎皮斑……其中最漂亮的为曜变天目:黑釉中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蓝等彩色光晕在闪耀,并且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建窑的黑釉盏主要外销东亚和东南亚,尤其是日本,因此,不少高品质的建窑瓷器,成了日本的国宝级文物,像曜变天目,目前只有日本三家博物馆存有,我国未见有收藏记录。”
从元朝开始,中东国家不仅从中国定做大件的青花瓷器,还要求用从苏门答腊岛进口的青花料,因为当时中国瓷器用的青花料是平等青、回青、浙江青及岭南的土青,硬度都不太好。在元青花中,大罐、大瓶、大盘、大碗主要是为了适应中东地区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饮食器皿。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