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葛第一次发现临汾钧瓷瓷窑遗址,是在1999年,地点位于尧都区尧庙镇神刘村。
老葛回忆,1999年之前,在与收藏圈的朋友交流时得知,临汾有钧窑并生产钧瓷,但窑址在何处却无人知道。1999年夏天,他一个筹建洗煤厂的朋友在尧庙神刘村施工时,偶尔发现了一孔老窑址及大量瓷片,他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当时瓷窑已经被填平。“我过去一看地上散落的全是钧瓷碎片,问朋友在哪里捡的,朋友说,当时推土机推土填沟,在沟边推出一个破窑,但比烧砖窑小得多,半个窑顶还在,大约两米高。”当时他只捡回了一些瓷片,但老窑窑址却已经填平了,使他欣喜中还有些失落。
2001年,在尧都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基建工地,葛师傅再次发现了专烧钧瓷的窑址,这次他不仅捡到钧瓷瓷片,而且看到了已经被毁坏的瓷窑遗址。他捡到的钧瓷瓷片大部分为碗盘,甚至有几件还可基本成型。
2003年,山西省考古所专家在《考古与文物》上,发表了调查临汾窑瓷器的一篇文章。葛培忠发现的窑址也进一步证明,临汾窑钧瓷主要窑口除龙祠窑外,在汾河沿岸也散落着不少小窑口。
愿无偿捐赠部分瓷片
通过自己研究及研读大量史料,老葛推断,临汾窑钧瓷在金代达到鼎盛,因为这个时期烧制的钧瓷器型规整,釉面平整均匀,釉色纯净亮丽滋润,精细者釉面如脂如玉,挂红斑者流淌自然,胎质细密,“入元以后质量明显不如前朝,胎质粗松。元末明初由于战乱,临汾钧瓷就基本停烧了。”“听说临汾要建博物馆,我们这些临汾瓷片的藏友也非常关注,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们愿意无偿捐赠自己收藏的部分瓷片。”老葛表示,“希望临汾瓷窑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解临汾历史文化,弘扬临汾窑瓷器文化的行列中,让临汾、山西乃至全国的人知道在古都临汾的历史上,临汾窑瓷器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链接
山西老窑知多少
较之著名的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山西瓷器并无显赫名声,但我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即发现于距今4200年的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于唐代,它虽位于河北,但此窑系和钧窑类似,却以山西窑厂为最多。明代时山西南部流行的低温釉陶器法华陶器,更是独步一时。
山西著名老窑口有:
大同窑:位于今大同境内,始于金代,终于元代。大同西郊瓦窑村等发现瓷窑遗址,以烧黑釉器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最具代表性的为剔花罐。
怀仁窑:位于今怀仁县境内,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位于今浑源境内,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浑源窑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浑源古代瓷窑曾出土大量“镶嵌瓷”,证明过去被认为是朝鲜独有的“镶嵌瓷”,在中国古代也有烧造。
榆次窑:位于今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旧时属榆次县。瓷窑创烧于金代晚期,元、明时期达到鼎盛,规模宏大,到清朝晚期逐渐废弃。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点,具典型金代风格。
平定窑:位于今平定柏井村。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邢窑、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之处。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