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在清代,制瓷工艺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几乎是能想到的颜色都能烧制成功,想要仿什么瓷器都能顺利仿制,制瓷工艺向“高精尖”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的瓷器造型种类丰富,前朝有的它几乎都有,而不同年代还各有特点,康熙棒槌瓶是康熙时期所特有的,后朝光绪大量仿制;雍正时期的特色是橄榄瓶,而乾隆独创了镂空套瓶。可以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品种都很丰富,每朝都有40~50个品种。 另外,提到清代的瓷器,粉彩和珐琅彩是两个最为知名的品种,目前拍卖市场中价格最高的瓷器要数珐琅彩,价格已多次破亿,而珐琅彩器物甚至难得一见,它们都是清代瓷器“高精尖”的典型。 现场交流
听众:最想知道专家收藏什么 在互动环节,一位曾经参加过本报第二期格调艺术沙龙的读者袁先生直截了当地问出了笔者想问但“不好意思”问的问题:“两位专家层次太高了,每天过眼的都是国宝、重器,也许看不上我们收藏的这些玩意,觉得不值钱,不值得买,那我想请问两位各自都收藏些什么呢?”冯小琦诚恳回答,原先国家有规定,故宫专家只能为公家收东西,后来放开了一些,自己稍微有些私藏。“虽然一些老物件价格未必很高,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独特的,都有收藏价值。” 陈连勇则坦言自己买了一些雍正的小件官窑,因为清代雍正最精。“玩艺术品要从兴趣出发,像王世襄先生收藏漆器、佛像、家具,那会儿这些都是很便宜买来的,但他通过出书、宣传,让大家认识了这些东西,这是他享受过程、挖掘内涵的体现,并非砸钱买贵东西才好,而是不断深入学习、研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系列。” 专家:收藏勿钻牛角尖 冯小琦指出,部分收藏者有一种偏颇的心态:“有的人收了几件器物后就找书来对比,根据书上的文字描述来证明自己的藏品是真品,如果比对结果是对不上号,往往就会做出一个结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都没有这种藏品,我的藏品是独一无二的,凡事只取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到最后就钻牛角尖了。” 她觉得必须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大博物馆收藏的器物为标准。另外,她还提醒收藏者官窑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地摊上捡到宣德的瓷器,而出土的瓷器中更极少有官窑:“要知道,中国没有用官窑瓷器随葬的先例,皇帝陵里瓷器数量都很少,现有的基本都是旧藏。” 她同时希望每个人先打好基础,再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库:“比如我喜欢越窑的东西,就建立一个文件夹,把所有与越窑相关的研究报告、学术成果、拍卖情况等都收进来然后分类整理。这样做一段时间后,心里就会有个谱。”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