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质疑者提的几点问题,证据都不是很充分。 在质疑的论据中,最大的“硬伤”是引首的“御花园”。这种看法看似顺理成章,但却忽略了不少可能存在的因素。比如此图的引首可能是后来配上去的。虽然我没看到原画,但从照片上看,引首和画面所用的纸张似乎不一样。做这种猜测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根据是:引首上写的是“御花园”,而画后落款上的收藏印章是“御园”——皇室花园都可以叫御园,范围可比“御花园”大多了。画卷首尾不能呼应,可推测引首是后人加上去的。 《御花园赏玩图》落的年款和《宪宗元宵行乐图》一模一样,都是“成化二十一年仲冬吉日”,这也不足为奇。成化皇帝是1447年阴历十一月初出生,正好“仲冬”。成化二十一年他39岁。古代皇帝过生日是庆九不庆十,所以这一年就是他的四十大寿。在这样的日子里,宫廷里作了一批记录他生活实录的画,有“行乐图”、“赏玩图”,是很有可能的。而这批画作的落款,有可能是一个人写的。宫廷画师在绘画的时候有分工,画画的和落款的不是同一个人,大部分的宫廷画匠字都写得不太好,引首和拖尾会让一些字写得好的画匠专门负责。 此外,《御花园赏玩图》和其他几幅明朝同题材画作“雷同”,这也不奇怪。故宫收藏的《宣德行乐图》就和国博收藏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很像”,但这并不能作为“抄袭”的证据。事实上,明朝历代皇帝的行乐图从殿宇、饰物到人物的刻画都是一个模式,与其说“雷同”,倒不如说是一种统一格调。 这幅画作者佚名,说明出自宫廷画匠之手。宫廷画家和画匠的作品并不是同一性质的,坦白地说,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它有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资深收藏家 郝惊雷: 若是真迹算是“捡到漏” 预展的时候我曾看到过这幅画,直觉上认为应该是“老的”。古琴的指法我略懂一些,画中宪宗皇帝的指法并不见得完全有悖琴理。而关于琴头是否一定要放在桌子外面,这是咱们用现代人的观念去揣测古人,更不能算有力证据。 我要强调的是,如果这幅画真的是明代宫廷画家所作,即便是佚名,拍出1817万的价格也不算高,算是“捡到漏”了。说它有价值,并不是因为画得有多么好。实际上,对人物的描摹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国画的长项,这幅画具有明朝的时代风格,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但却不能否定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文/佚名)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