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王学仲病逝:曾开创中国新文人画派

时间:2013-10-10 09:29来源:未知 作者:邵隽 杜琳
昨天清晨7时许,当代国学大家、艺术大师王学仲先生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88周岁。

 

  王学仲绘画作品
 
      昨天清晨7时许,当代国学大家、艺术大师王学仲先生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88周岁。王学仲是当代国学泰斗、艺术大师,与之共事多年的好友冯骥才也从北京赶回吊唁。他表示,王先生的故去,毫无疑问是中国书法界、文化界以及天津市文化界的一个重大损失。“王先生这样的人不多,对于一个城市,对于艺术界来说,需要一个巨人气质的人物来支撑,所以少这样一个人是重大的损失。”
 
  王学仲,笔名夜泊,晚号黾翁,1925年生于山东省滕州市。1942年,王学仲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受业于当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等先生。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至今。多年来,他不仅创作了难以数计的国画、油画、书法、篆刻作品,出版了近百种诗歌、辞赋、散文、文论和书画作品集,并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文学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弟子。王学仲生前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书协顾问、天津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九三学社成员、天津市文联主席团成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王学仲书法功底深厚,善行草书,绘画以山水为主。2006年,在我国当代书法界的最高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上,王学仲以高票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王学仲长期深入地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借鉴了西洋画的有益东西,自觉地将诗、书、画熔为一炉,大胆革新,成功地开创了中国新文人画派,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王学仲从艺六十余年来,一直有着坚定的艺术思想,正确的艺术理论和崇高的美学追求。他一直主张诗文书画的创作和发展要做到“四我”和具有“四感”,即“根植于民族土壤,放眼于当代意识。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和“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诗人的苍凉感,艺术的高贵感”。今年5月25日, 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承办的王学仲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揭幕,展出多幅王学仲经典力作的同时,还举办了多场王学仲艺术研讨会。
 
  昨天上午,天津大学等单位已成立了治丧小组,根据王学仲本人遗嘱,不设灵堂,不搞吊唁,不接受挽幛,不接受花蓝,只在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设立接待站。
 
  冯骥才李家俊等
 
  吊唁黾学大师
 
  昨日,设在研究所的接待站陈设简单而肃穆:墙上悬挂的王老照片笑容慈祥,弟子敬献的对联“夫子翰墨传后人 黾园恩泽育桃李”列于两侧,旁有“文史艺哲诗书画印长著华章 恭宽信敏惠义仁和永垂懿范”的黑色挽联追忆这位蜚声中外的艺术泰斗。唯一没有“遵守”老人愿望的是,天津大学、天津画院、天津市文史研究馆、九三学社、天津文联、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及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还是敬献了花篮,以寄托哀思。
 
  此时前来拜祭的人还不多,“王先生住院的消息只有两三个人知道,他叮嘱我们,谁也不要告诉,他说大家都很忙,不想惊动,直至今天先生逝世,很多弟子都还不知道。”王学仲弟子、天津市书法协会主席唐云来说。10月6日,王学仲先生住进了ICU病房,唐云来和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孙国喜前去看望,医院破例允许他们穿上防护服进到病房。“先生意识还清醒,看到我们来了,用眼神示意我们坐,虽然说话有些含混,但是我听得出来,先生是说谢谢我们。我摸着先生的手,很暖。”唐云来回忆道,眼睛有些湿润。
 
  下午,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到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吊唁,慰问家属。他表示,今年春节时去家里看望还看到了老先生的笑容,如今回想起来好像仍在眼前。王先生的逝世是天津大学的重大损失。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