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荣志告诉记者,每次到泰山写生时,哪怕只是随便走入一个小山坳,都能感受到泰山之博大。面对泰山,那种与鲁山、沂蒙山、崂山等山东名山截然不同的气场,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油然而生仰止之感。他坦言,关于泰山主题的创作还有不少层次和不少课题等待挖掘。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要代代相传,并非一代两代画家所能完成。“古人画泰山受
家主观意愿和时代环境的影响,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不同以往,我们这一代人与古人理解大自然的方式也不同,每一代人画泰山都应有自己的视角。泰山题材的创作并非一味沿袭过去、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革。”
心灵回归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激荡的变革期,从思想禁锢到多元思潮,从物资匮乏到商品丰富……这些时代因素在60年代出生的画家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方面,当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急剧进步,新现象、新概念层出不穷,影响着美术工作者。“‘60后’的画家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革,艺术之路多少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80年代美术专业性刊物很少,而现在无论是美术刊物,还是可接触的艺术信息都是海量的。相比前辈画家,现在的画家在艺术方面可借鉴和吸收的元素、流派更多。”贾荣志介绍,有不少画家80年代从事的是实用美术。“以前许多单位为宣传工作专门储备一批做会标、板报、标语的人才。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后来从事专业美术创作。随着科技进步,电脑设计美术字代替了手写,喷绘代替了画影壁墙。类似的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当下社会大环境略显浮躁,人心功利,这并不利于从事艺术创作。贾荣志坦言,自己年轻时,虽然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但社会环境与艺术环境相对单纯,那个年代的青年人走上艺术之路完全源自内心的选择,而现代人的选择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外在因素。“我们面对的是个多元化的社会,画坛活动多,刊物约稿多,有些时候电话都不敢接。”他说。
贾荣志认为,国画的传统是最重要、最可贵的。国画从古至今延续千年,以一支毛笔、一张宣纸承载着中国文人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我们的民族艺术首先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从年轻时代走来,那时不太安分,总想从传统中走出来,想怎么创新。但是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经历过一些磨砺之后内心就会平静了,更渴望回归‘本源’。”
现在的生活中,每天能安静地喝杯茶,画张小画,哪怕是一个极小的扇面,贾荣志内心都十分满足。在他看来,艺术家应具备传播真、善、美的天然使命,更应呼唤心灵的回归。“能潜心创作发自内心的、自己喜欢的作品,做到这点就是成功的画家。”他这样告诉记者,自信而平静。(文/宁昊然)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