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二月茶”
去年7月23日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给酒城泸州带来伤害的同时,也给泸州人带来一份惊喜:长江支流纳溪清溪河大渡口镇象鼻村晒鱼滩河道内石壁上,北宋大书法家、号山谷道人的黄庭坚笔迹“二月茶”,被乱石青苔封存27年之后再面世!
“石刻的现身,是泸州地区近年来较为重大的文物发现。同时,也丰富了纳溪作为全国特早茶之乡的历史文化内涵。”纳溪区文管所所长孔智表示:经初步查证,清溪河道石壁上的“二月茶”石刻,确是黄庭坚的字体风格。但是否为黄庭坚在纳溪亲笔所书的真迹,有待更高一级的文物专家核实。“目前,区文管所已向省文物局汇报了此发现,相关鉴定正进行中。”
一场洪水
河中石刻,27年后重见天日
李小东,大渡口象鼻村本地人,也是纳溪区晒鱼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利用清溪河天然河道养生态鱼,已有7年整。对“二月茶”石刻,李小东并不陌生。在他的印象中,清溪河晒鱼滩河道中的石刻,存在了很久很久,是当地村民人人皆知的事。由于不知其含义,更不知黄庭坚为何人,村民们也就不理不问。李小东称,由于石刻上的字地处河水湍急处石壁上,常年被水和清苔罩住,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到。
1986年,当地截断清溪河筑坝建水电站。在就地取石时,村民们考虑到石刻上的字,已存在不知多少年,若是文物毁了也可惜,便并未将其取走。
也是因为筑坝取石,河道中散落了大量石块,在河水的冲刷之下,慢慢地堆积在石刻处的瀑布之下,将石刻封存了起来,还起了青苔。“二月茶”石刻,从此退出了村民们的视线。
去年7月23日,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袭击泸州,作为长江支流的清溪河未能幸免。排山倒海般的山洪和河水,将堆积于石刻处27年之久的乱石青苔,一扫而空。尘封27年之久的“二月茶”石刻,再次重见天日。
记者探寻
饱经风霜,石刻字迹仍旧清晰
为探究竟,12月11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驱车清溪河,来到石刻所在地——纳溪区大渡口镇象鼻村晒鱼滩。此段清溪河地处山谷中,山峦起伏,崖峰延绵,人烟稀少。在当地村民带领下,记者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穿梭行走于山谷河道旁。顺着清溪河徒步大约15分钟,便是一座废弃电站的配电房。此处的清溪河河道,出现一个三四米高的落差。清澈且水量丰沛的河水,在此形成一个美妙的瀑布。瀑布正中处的石壁上,“二月茶”三个苍劲的石刻字,虽被瀑布冲刷,但仍清晰可见。
瀑布石壁高约3.5米,从右到左依次刻着“二月茶”三个阴刻大字,最左侧落款为“山谷道人黄庭坚”七个阴刻小字。“二月茶”三字为行草阴刻,间宽0.6米。其中,“二”字高0.6米,宽1.1米;“月”字高1.4米,宽0.6米;“茶”字高1.3米,宽1.4米。左侧七字楷书题款共高1.2米,宽0.1米,字间距0.06米。
纳溪区文管所所长孔智表示:经初步查证,清溪河道石壁上的“二月茶”石刻,的确是黄庭坚的字体风格。但究竟是不是黄庭坚在纳溪亲笔所书的真迹,有待更高一级的文物专家核实。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