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年,三十三岁的南田随父访灵岩寺。父恽日初,法名明曇,撰《灵岩山赋》,南田即席绘《灵岩山图》,以此为灵岩寺住持退翁和尚六十岁生日祝寿。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幅实地写生之作。灵岩山及寺,今日依然,无多变化,可证此图相当忠于实景原貌。这在南田山水画作品中,是较罕见的一种,一切从前贤那里学来的笔墨,都转化成了写实的能力。 其实灵岩山坡上杂生乱石,看上去很不入画。南田居然使之成为画中重点刻画的部分,也是画中最有特色、最有生新之感的部分。从近至远,从开始的乱石倾侧,渐成绝壁森然,乱中自有层次,而且被包容在简明的山体之中。山的大轮廓,是以淡墨长皴,画出了横卧之形。山体平和,而有左趋之势,不乏超迈气象。山脊小道,随峰回路转,时隐时现,穿松林,过山亭,逶迤到寺。一路疏林,断断续续,真切之至。初见似琐琐碎碎,细看节奏轻快,匠心呈现。 远处云气中,有山数重,灭没断续,虚成了片段,却知有太湖在其间。画近景灵岩山时因未多染,令人初觉画得虚,至此,才知灵岩已是实写,远处湖山,才是真虚。虚实本是对比出来的,实处虚时,虚处更虚,全图之虚灵可知矣。 卷尾以工楷题曰: 先香山翁曾为和尚写灵岩图,题其帧首曰:此山之趣在背,寺之趣在面,水之趣在天。盖以侧面取势,令湖光出其上。惜此图逸去,无从悬购。今追用此语,直写正峯,自落红亭以上,剪取芙蓉城一片尔,而全形具焉。如须弥山七宝所成,上下四旁,各见一种色,色色不同,所见皆须弥也。呈老和尚鉴之 毘陵弟子恽格画并题 是南田堂伯父恽向曾先创有此图,图虽已失,图中题跋却记忆犹新。山之趣、寺之趣、水之趣云云,真是有趣又有见识。即此数语,足以启发南田构思布局,作成佳制。而 “须弥山”数语,既是佛理,也是画理,已是南田的发挥创造。香山翁地下有知,当曰“孺子可教”了。 卷首又题曰: 昔黄子久画富春山卷,颇自矜贵,携行簦历数年而后成。顷来山中镜清楼上,洒墨立就,曾无停虑。工乃贵迟,拙何取速,笔先之意,深愧于古人矣。寿平格又跋 这好像是反思自己画得太快了,不若黄子久画《富春山居图》那样郑重其事历数年而后成。但你看“洒墨立就”的那种口气,还是自恃青春才气,有点洋洋得意的感觉在吧。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