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鸳鸯——清代对联专题展”,日前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展览集中展出了35位清代名家的对联作品,涵盖帖学、碑学及楷、草、行、隶、篆五体。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对联书法创作潮流则起于清代,尤其是清代的中晚期。究其原因,首先,当与明清建筑空间的变化有关。比起宋元,明清的建筑高度明显增加,内部空间明显增大,这主要归功于立柱的增高和横梁的加长。而空间增大后的厅堂很容易显得空洞,尤其是并排的高大立柱,更需要新的装饰形式与之配套,人们便选择了对联。加上明清园林兴盛,对联的点景作用就更加突出。其次,对联字数少,书写便捷,对于“雅债”缠身、“酬应终日”的晚清官员来说,无疑是写应酬字的不二选择。再次,由于以大字楷、隶、篆书见长的碑学书法占据了晚清书坛的主流,而对联又恰恰是最能体现大字气势和正书之美的书法形制,故而十分流行。 本次展览展品包括弘历、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伊秉绶、林则徐、吴熙载、何绍基、曾国藩、徐三庚、吴昌硕、康有为、刘春霖等名家的精品。展览将于10月20日结束。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