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动态 > 城市建设 >

明清特色和民国风,在青果巷这里逐一展现

时间:2016-03-03 10:56来源:未知 作者:汤怡晨 董逸等
雪后的青果巷显得格外安静。从巷口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松健堂,到民国末年的民居深宅,再到建国后特色鲜明的红砖房,记者漫步其中,就像在品味一册青果巷的历史画卷。

 

    今年春节前夕,修缮青果巷的工人大多已经回家,雪后的青果巷显得格外安静。从巷口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松健堂,到民国末年的民居深宅,再到建国后特色鲜明的红砖房,记者漫步其中,就像在品味一册青果巷的历史画卷。

    每一栋建筑都有时代的烙印

    “这是明朝的柱石,它的形状都是明朝特有的。”刘礼常曾居住在青果巷,也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热心人。在松健堂里,他指着木柱下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柱石告诉记者,松健堂是明朝留下来的建筑,柱石就是当时时代的特色元素,这些都被很好地修缮和保护起来了。但记者发现,松健堂里有几个柱石却明显不同。“这几个柱石是清朝的风格,我听我的老一辈说,是当年太平天国被毁坏后重新改建的,所以柱石的风格已经成为清朝的了。”

    而在松健堂的斜对面,就是青果巷第一个修缮完成的民居沈宅。“你看房子的外墙面都是用的青砖,是典型的民国风。”刘礼常介绍说,目前青果巷里正在修缮和修缮完成的建筑,基本都保留了建筑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比如一些民居大门两侧呈八字造型就是晚晴江南民居的特色,汪宅二楼加盖的红砖房是解放后这一带民居的特色等等。

    “虽然青果巷一共只有400多米,但这里却记录着从明清到现代所有的历史痕迹。”王殷凯是晋陵公司青果巷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他告诉记者,青果巷从修缮设计开始,就注重保持建筑原始风貌的差异性,“我们是要把青果巷每一个时代的特色都保留下来,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是哪一个年代的青果巷,而是要让人们感受到青果巷的历史传承。”

    不仅要拆违建,还要挖地“三尺”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大门口两边的大青石不一样?”在松健堂门口,王殷凯指着大门两侧的大青石问道,修缮这里的建筑是他每天的工作。记者仔细一看,果真一侧看起来年代已久,而另一侧则明显是新补上的。他告诉记者,由于过去的居民为了多一些居住面积,把松健堂大门一半都改建成了小房间,现在的松健堂的大门是拆除了违建后恢复的。

    往里走一点,来到屋外的一个庭院,王殷凯说,其实拆除后期搭起来的违章建筑并不难,因为后期改建的痕迹非常明显,但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他们有时候甚至要挖地“三尺”。他指着庭院中央一片长满青苔的麻石地面说,这里本来已经被过去的住户填平,他们经过考证,向下挖了三十厘米,敲掉过去的地坪,才让这块麻石铺成的空地重见天日。

    他告诉记者,在修缮前,松健堂里住着51户居民,搭建的违章建筑多达2100平方米,现在已经全部拆除,恢复松健堂本来的模样。“除了松健堂、礼和堂、城隍庙戏楼等文保建筑,还有许多保留下来的民居,青果巷里每一栋需要修缮的建筑,我们都进行了拆除违建复原。”

    无论木料还是涂料,每一处细节都很讲究

    仅仅拆除违建还不够,有许多建筑因为年代久远,不少地方都已经破败不堪,项目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修。但是修青果巷不比普通的维修,这里无论是修补的木料还是涂料,都是非常讲究的。

    “这些横梁、柱子都是我们从山里特地挑选出来的老山木,这样才能让修补的效果和建筑本身的感觉更加接近。”王殷凯介绍,修缮过程中更换、增添的木材都需经抽样检测含水率,保证木材的质量。不仅是木制的构建,礼和堂修缮施工过程中新补石、砖、瓦等构件,均选用的是质地、色泽、年代相近的旧材,坚持文物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安全允许范围内柱子均采用墩接,并且为了更换部分的构件与原构件保持和谐统一,尽最大做到原真性。

    而在油漆的选择上也很是讲究,老木头和新木头用的漆是不一样的,王殷凯介绍说,如果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木头,他们会选择桐油,这样能最大程度展现木头本来的颜色,而修缮新补的木头,虽然也是老山木,但会选择用广漆,这样可以把新旧痕迹明显区分开来。

    青果巷里的建筑都有些年头了,但根据现代建筑的要求,电线、消防、下水道等现代元素就显得和老建筑格格不入,不过在本次修缮青果巷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被巧妙地解决了。王殷凯告诉记者,在维修的过程中,他们把所有的电线、网线、水管等都做成暗管,并涂上深色隐蔽在横梁、立柱后面等隐蔽位置,消防箱门改用老杉木百叶门,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分辨出来。

    从路面材料到屋顶装饰,再现青果巷盛景

    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果巷里还有不少痕迹已经被埋没,找回最真实的青果巷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还原它曾经的点点滴滴。“从路面到沿河的围栏,再到屋顶的装饰,都是真实还原了青果巷当年的情景。”王殷凯介绍,无论是麻石路面还是青砖路面,还是河边的围栏,这些还原出来的景物都是有严谨的依据的。

    记者看到,青果巷的路面当中是大块的麻石路面,而两侧则是用青砖铺设而成。“我们当时专门邀请专家到青果巷来考古,挖掘了一个遗迹坑对青果巷的历史进行断定。”王殷凯说,青砖路面是在遗迹坑里得到考证的,但由于作为主路面太滑,放在了两侧,主路面采用了同样有历史依据的麻石路面。

    来到河边,记者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安装沿河围栏,这些围栏四四方方很是朴素。“你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雕花围栏其实并不符合常州这一带的风格。”王殷凯说,他们通过查阅图片资料、历史文书以及咨询文保专家,最终确定了这种四四方方没有雕花修饰的围栏,才是它们在历史上真实的一面。

    “你看这个屋顶,上面所有的元素都是我们根据历史和相关典籍进行还原的。”在青果巷口的城隍庙戏楼,记者看到屋脊的顶端是两条鱼龙,下面雕刻着松树、仙鹤、鹿和柏树,寓意“松鹤延年、鹿柏呈祥”,下面的竖脊上则雕刻两头坐狮,王殷凯指着戏楼的屋脊介绍说,解放后这里曾经进行过一次翻修,但比较随意,上面的图案也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可循,这次翻修他们依据《营造法原》以及专家的建议进行了还原,再现了戏楼当年的景象。

    修缮过程中惊喜不断

    “对青果巷修缮的过程,也是对青果巷重新发现的过程。”王殷凯告诉记者,在对青果巷的修缮过程中,他们可以说是惊喜不断,陆续有许多之前从未被记载和发现的遗迹展现在他们面前。

    在城隍庙戏楼的一楼,王殷凯指着东侧墙上的石碑告诉记者,这便是他们在修缮中新发现的一处遗迹。“这里以前是新坊桥小学的教学楼,当时为了教学和办公需要,在地面上新做了水泥铺地,依木柱新砌墙体,并进行装修,掩盖了原有的空间格局。”他说,他们在修缮过程中铲除水泥铺地,拆除新砌墙体及现代装修材料后,发现了墙上的这块《阳湖县增修城隍庙工记》石碑,而在门外墙上的庄儒珍先生的石碑也是同时发现的。

    跟着王殷凯走上二楼,记者在二楼的墙壁上,看到一个不起眼的窟窿,“这是一个陶罐龛口,也是我们在修缮时新发现的珍贵的历史遗迹。”他介绍说,这是用一个个陶罐垒起来的,古代戏子就是在这里进行化妆和梳洗,废水可以直接排往地下。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