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农历十月初一,在各地创业、打工的蒋塘后生总会按时回家,和家中的老人、兄弟在铿锵的鼓点中跳起“马灯”;然后是正月里“出马”于大村小庄。每逢溧阳举行重大节庆活动的时候,“蒋塘竹马灯”也会马不停蹄。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92岁虞友武时常亲自挂帅,身披战袍、手执令旗,锣鼓声随着长者语调变换着节奏,一匹匹“马”按他指令请将出来,跳出各种阵法,彰显溧阳社渚先民创造的独特民俗文化的魅力。 老祖宗的宝贝,不能在我们手里丢失 2011年6月10日,这一天是蒋塘竹马灯恢弘历史长卷中重要的节点,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渚蒋塘竹马灯名列其中,成为了溧阳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担任蒋塘生产队队长20多年的虞友武告诉记者:“竹马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时隔40多年能在我们手上恢复,又能受到国家的保护,真不容易啊,我们也算对得起上辈、对得起下辈了。” 传说蒋塘竹马灯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该村贫民虞顺揭竿为旗,组成了数百民众的反朝廷义军,后遭遇官兵围剿。虞顺被捕后充军到中俄边境,白天讨饭,夜宿破庙。有一天,虞顺看到当地人用纸糊的马跑跳腾跃,说是祭祀满门英烈抗辽杨家将,于是他默默祝祷:真神马,救救我,到江南,定以神马祭杨家。半夜,果然有一匹马走进破庙对虞顺说,你骑我背上,紧闭双眼。虞顺上马后,只觉耳边呼呼生风,不知过了几个时辰,听见有鸡啼鸣,虞顺不觉张开双眼,顿时就落在一块村基上。天亮了,虞顺看看四周,原来是社渚田角村的静堂庵,于是他向西熟门熟路来到了蒋塘,焚香化纸,削竹扎马,筑庙祭拜,跳将起来。 在蒋塘地区,虞姓是大姓,解放前,几千名虞氏族人维护着蒋塘竹马灯的家传,然而“出马”十分讲究,必须时逢闰年闰月,因此,虞友武到21岁时才第一次参与跳马,“共10匹马,每匹马有100多人轮着跳,浩浩荡荡1000多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在溧阳、郎溪、高淳等地表演,可谓旧时一大盛事”。解放后,蒋塘竹马灯停止了活动。 1988年,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前往蒋塘调查竹马灯历史时,村民们的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活泛了。时年68岁的虞友武和其他老一辈群众纷纷建议恢复马灯,殷桥乡的文化站长刘长柏随即向县文化局主要领导请示,得到默许。一时间,村里的老人重拾记忆,马匹、乐经、服饰、流程……一点一滴地聚集起马灯的一切信息。乡亲们还把家中娶媳妇、盖新房的钱凑到了一起,你1角我1元集资到了1万多元,到邻近的安徽定埠请老艺人雕刻了傀儡面具,又请来当地老篾匠扎制竹马。正当竹马灯紧锣密鼓恢复筹备、即将撩开尘封的面纱时,厄运降临:因涉嫌搞封建迷信活动,10匹半成品马具被拖到乡政府付之一炬;刘长柏被停职、停薪近两个月,险遭辞退;3名群众被拘留(其中一人逃避)。虞友武庆幸地躲过被拘留。 面对巨大的打击,虞友武不但没有气馁、败阵,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恢复马灯的信念:马灯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表达人们善良的愿望,同时也给文娱生活枯燥乏味的乡村,带来了欢乐的喜悦。老祖宗留下的这个宝贝不能在我们手中断了线。 此时,恰逢新的县委书记上任,虞友武和当地群众就找到了这位开明的新书记,认真听完群众的陈述后,书记当即指示有关乡镇、部门领导要重视、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文艺。 蒋塘竹马灯起死回生,村民们更是用心恢复它的每一个细节,他们请来能工巧匠,重又用竹篾编了10匹竹马,马身披上红、黄、黑、白等各色彩衣,组成竹马队。竹马编得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10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伴有被称为神子的马童,还有护卫者、执事人、旗鼓铳手等。10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傩面具,其余人等身着黄衣黄裳,有方形旗、三角旗、会旗等,有锣鼓招军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它的表演,分上下两场。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令”旗指挥10匹神马,分别是“包围敌军”“力杀四门”“攻破敌城”“全歼敌军”;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