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就像一股绳,把大家拧在了一起 蒋塘10匹“神马”分别落脚于河心章家边、社渚棠下、殷桥蒋塘等处,每当“出马”祭祀之日,10匹“神马”相约聚集。为方便各方协作开展活动,1992年蒋塘竹马灯协会成立,由殷桥乡宣传委员任首任会长。两年后,由任求生担任了协会会长,任求生曾在南京炼油厂工作,有着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在村民集资搭建的办公场所,协会成立了蒋塘竹马灯历史文化陈列室,供奉了祠山大帝塑泥像和竹马灯先祖虞顺的画像,选演职员、置道具、排阵型、编曲谱等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竹马灯不仅为苏浙皖边区群众带去欢乐、吉祥,社渚的傩文化节,溧阳的茶叶节、旅游节、全运会,常州的民俗风情艺术节、国际卡通节、世博会民族日等重大庆典活动,也都少不了竹马灯倾情助兴演艺。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的荧屏上也频频出现蒋塘竹马灯的雄姿。 逢年过节,几个村的村民都穿着鲜艳服饰,或背起竹马、或抗起旗帜、或操起乐器、或挥起马鞭,穿梭于乡村、企业,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每匹马都有一名马头,8人以上的神将。七马马头虞寿福说:马灯就像一股绳,把大家都拧在了一起,村民更加团结,感情更加融洽、和气,村风民风更加好了,大家闲暇空余跳跳马,小毛小病的少了,身体强壮的多了,赌博、酗酒的没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吵嘴打架的没了,进步要好的多了。 十马神将虞和新感叹:跳了20年的马了,四五十斤的竹马背在身上,还要戴着木质的面具,作出各种动作、造型,有时一跳就是一天,要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每次我都认认真真、诚心诚意对待,尽可能做到完美,对得起观众、对得起马。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一背起马,我就浑身上劲,一切不愉快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任求生说,除了表演者,蒋塘竹马灯只要开展活动在当地就是一场全民总动员。姚巷村从事货运出租的张海春,无论业务有多繁忙,只要马灯协会一个电话,立即会推掉客户甚至赔偿客户的损失,确保竹马灯活动的运输工作。每次,需要一辆超长大卡车运送“高头大马”、4辆面包车运送表演者,运费只是协会象征性出一点汽油钱,他笑着说:“没办法,我们这里的人都为此奉献力量的,更何况我的爷爷也是蒋塘竹马灯的传承者,他关照了,必须全力支持。” 独树一帜的文化,关乎崇拜更交织着梦想 既尊重“老法”,也增添“新法”,这些年,蒋塘竹马无论是马的行头、面具的材质,还是阵法的编排等,都有进一步发展。比如神将佩戴的面具,解放前是在泥坯上上油上色,恢复初期使用了木坯,为了再度减轻其重量,村民们与安徽定埠的工匠一同研制,把上浆的纱布压成膜,再用桐油浸泡,一下子把重量减轻了大半;神马的“皮毛”则用珊瑚绒替代粗布,既减轻分量也增强了质感;早前用的铳,也由氢液化气替代;每次“出马”都要跳好几十场,夜幕降临时,为神马按上的电珠眼就会发出光芒……马灯协会副会长高连生说:“群众看了都说好,我们也觉得艺术水平有了些提高。” 然而,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也并不容易,人员和资金是蒋塘竹马灯协会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会长任求生说,跳竹马灯必须要有充足的体力和较强的身体素质,以前一匹马100多人轮着跳,现在不足十分之一,蒋塘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省市打工,每次收到通知,有部分会返乡参加表演,但总体上历次人员在减少;腊月跳马培训班的学员也在减少。在校读书的孩子们课业负担都很重,牵马的小马童也不好找。 虞友武的长子、司令指挥员虞小华也说:谁都不是专职的,跳马灯没有报酬,不能养家糊口,有时不分酷暑严冬一出门就是十天半个月,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吃得了这苦。作为传承人希望有一个较好的保障和发展,吸引更多中青年人来传承传统文化艺术。 保障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据了解,目前蒋塘竹马灯协会开展活动的经费全部是村民自发的捐款,以及前往的异乡客的馈赠。申报国家级非遗成功至今,协会也没能收到政府的扶持资金。现在协会因开展活动和置办道具,还欠外债10多万元。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