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收藏文化 >

明朝有"热水瓶"?(2)

时间:2012-08-13 09:43来源:未知 作者:江粤军 夏月萌
嘲笑青花热水瓶的专家无知 青花热水瓶的可笑,其实反证了很多人对历史的无知和专家的不负责任,这种臆断甚至会导致大量国宝的流失,应引起深思和

  嘲笑青花热水瓶的专家无知

  青花热水瓶的“可笑”,其实反证了很多人对历史的无知和专家的不负责任,这种臆断甚至会导致大量国宝的流失,应引起深思和反思。

  很多人会觉得,青花热水瓶的器型过于现代,不可能出现于明朝。其实,包括节目的鉴定专家都不知道,明代同时期确实存在这种器型,只不过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亚,属于典型的伊斯兰器型,在波斯地区早就出现了。虽然该地区的热水瓶器型主要是铜器,但我们都知道,永乐宣德时期,海禁开放,有了郑和下西洋,明朝和西亚的贸易通过海路连通起来,因此明代的瓷窑也开始生产销往西亚的产品。为了满足西亚地区的审美而生产相应的器型和纹饰,完全有这种可能。目前,伊朗、土耳其的皇宫还珍藏着大量明初瓷器,正是那一时期海上贸易带去的货物,青花热水瓶也许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证物。

  而被台上专家诟病的瓶底题款“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 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也符合明代习惯,因为中国历代皇帝,确实有些会在活着的时候就定好帝号的。所以,不能以“大部分情况”否定“特殊情况”,这种简单粗暴的经验论太不负责任。

  另外,现在很多鉴宝节目把东西放在离专家几米开外的地方,专家看两眼就直接判真假,得出来的结论恐怕也不太靠谱。我们鉴定一件瓷器一般要分四步走:辨真伪、定窑口、断年代和评价值。辨别真伪是前提,而这种鉴宝节目基本依靠传统的经验鉴定和“眼学”来完成最关键的辨真伪环节,其实是很不保险的。现在科学鉴定手段已十分发达,有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这样的“高科技”,比过往的陶瓷成分分析鉴定可靠很多。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有很强的规律性,我们通过对陶瓷微观形态的观察就可以断定陶瓷的“年龄”。我认为青花瓷热水瓶首先应该经过陶瓷老化痕迹鉴定再拿到专家手上具体分析。

  我想,对于像青花瓷热水瓶这种大家从没见过的器物,专家们至少应该存疑,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则会导致大量民间国宝流失。

  反方

  故宫博物院陶瓷组副研究馆员黄卫文:

  造假手段低级拙劣而搞笑

  明代永乐年间根本不可能有青花热水瓶这种器型,这完全是造假者的臆造。造假者的这种行为,不仅低级拙劣而搞笑,甚至可以说,是对为我们今人留下了众多古代艺术杰作的先人们的一种侮辱。

  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青花所用钴料和瓷器装饰绘画题材、笔法的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但终明一朝,青花瓷器发展的鼎盛期非永乐、宣德时期莫属,其传世精品—向被视为我国青花瓷器上的杰作。

  总体上看,永乐青花一改元青花那种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其图案纹饰多以各种缠枝或折枝的花卉、瓜果为装饰,常见以缠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做主题纹饰,并以蕉叶、如意云、回纹、波涛等为辅纹,布局显得比较疏朗。此外绘画龙、凤纹的器物亦常见到,花鸟、人物纹的使用则较少。而青花热水瓶的纹饰做得比较呆板,真品的纹饰应该是很自然的,花和叶给人一种随风飘扬的感觉。而且青花热水瓶的纹饰那么复杂,跟永乐时期的疏朗特点不相符。

  另外,永乐青花的青花色料据说使用的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所谓“苏麻尼青料”,它是一种含低锰高铁的青料,由于含锰量低,减少了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的色泽,而含铁量高,又往往会在青料使用浓重处出现沉入胎骨的黑疵斑点,这些黑疵斑点往往呈星状点滴晕散,迎光侧视或用手触摸,器物表面会有凹凸不平之感。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被视为后世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独有特征。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