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然而自从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了毛笔、竹简及一些墨块后,一般认为,墨在战国时期就已被普遍运用了。
三国魏韦诞给明帝的一份奏折中曾提到说他善于制墨,可见魏晋时代,墨也已经非常流行。
早期的墨被做成丸状,所以有“墨丸”的说法;到了唐代,就已被做成条状或块状,而且也有墨官的设置。南唐李庭圭是历史上制墨最有名的人,他的祖父就已是墨官,父亲奚超也因制墨出名,因此被南唐国君赐姓“李”。
现在的墨依其原料分为两种:
一是松烟墨,用老松枝干烧成烟煤和胶加药制成,色泽乌黑,墨色层次多,但较不发亮;另一种是油烟墨,以桐油、菜油,或麻子油等点燃,收集其烟煤再加以漆烧出的烟煤制成,墨色不只黑且发亮。
好墨有质坚细滑、色泽光润、轻胶易发墨、上砚无声等优点。从前苏东坡以“如小儿眼睛”,形容好墨的墨色又黑又亮又有灵气。
磨墨时,砚不可有宿墨,注水不可太多,重按轻移,待墨色磨黑,方可再注入清水,再继续磨墨,也不可急躁而研磨速度太快,否则不仅墨色不易磨黑,而且容易溅出墨水。磨墨可以磨去急躁的个性,修身养性,所以古人有“因人磨墨墨磨人”的说法。
砚跟墨是密不可分的“亲兄弟”。砚的制作,虽有黄帝制玉砚的传说,但毕竟只是传说而已,并无确切的证据。从现在考古所发现最早的砚,是汉代的石砚和陶砚。至于有关砚的研究书籍,从米芾的《砚史》起,已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收录花样最多的,是干隆敕编的《西清砚谱》。
一方好砚,应该具备发墨而不损笔、贮墨而不易干、磨之无声等优点。石质太细滑则不易把墨磨黑,也就是不发墨;石质太粗糙,则容易损伤笔,且磨出的墨不够细腻。所以要得一方发墨而不损笔、贮墨而不易干的好砚,是十分难得的。
砚,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往往也具有观赏价值。除了观赏石质之美外,历代许多著名的砚石匠师,也在砚的形制上以及雕刻上,下了许多功夫,使得砚台也变成可玩赏的艺术品。
根据宋人砚书所记载,砚的形制有:凤池砚、玉堂砚、玉台砚、蓬莱砚、风字砚等等,非常繁复;宋以后,艺师们因材施艺,妙思巧雕,砚式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变成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了。真正写大字、画画,需要的墨较多,还是以单纯的圆形墨海较实用。
古代文人,基于对砚的喜爱,因此常会在砚石刻上一篇短文诗词,以赞颂砚台,或抒情怀,称为“砚铭”,如若为名人所撰或所刻,则更增加砚的观赏价值。至于砚的质料,除了石砚之外,还有陶砚、玉砚、澄泥砚、瓦砚、漆砚、铜砚、铁砚,甚至还有木砚、竹砚、骨砚等等。然而这些材质,不是不易发墨,就是易于损笔,所以,正统还是以石砚较具实用及观赏价值。
使用砚台应该时常清洗,勿使宿墨留存成为墨垢。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的说法。洗砚不可用沸水,会使砚质变燥。
砚用久了,石面太过光滑无法发墨,古人的方法是用头发搓成发团,加少许清水磨砚面,直至磨出白汁,砚又能发墨如初。现代人可用最细的砂纸轻磨,但不可用粗砂纸,否则砚面太过粗糙,虽易发墨,但墨质不佳且易伤笔。(文/吕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