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失传的“挖嵌”技艺
对于“百宝镶嵌”工艺,很多人多会为“百宝”二字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其中的一个“嵌”字,其实“嵌”是传统漆器工艺制作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艺。
细观何园家珍馆的这几件漆器藏品,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表现立体造型的同时,所用之材均不同程度地陷入底板中,这种工艺技法被称为“挖嵌”。所谓“挖嵌”,是指先把半成品用面暂时糊粘在坯件上,用细针沿边线绞针,形成划痕后再挖坯,即把划痕内能被画面挡住的部分用刻刀铲除,然后用熟油与洋灰调和成面糊状的泥子起粘接作用,将雕刻完好的立体件嵌进挖掉的部分。这种工艺不仅耗时,而且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准,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和工艺改进,挖嵌工艺鲜少再用,而多用“平嵌”法,“挖嵌”工艺面临失传。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与夫人陈美华对该技法进行恢复,并结合材料有所改进,创制了新的宝螺镶嵌工艺,该工艺也申请了扬州漆工艺中的首项工艺专利。但据实际生产状况而言,在镶嵌技法中仍以平嵌为主。
何园家珍馆的设立,显示了何园在对传统扬州工艺珍品的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然而,笔者觉得,这个着力点还稍微嫌轻,如何挖掘每一件珍品的价值所在,真正地让大众去了解它,喜爱它,并进而自发地去保护它,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文/孙卫华)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