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书并为之投入的人。”龙鳞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晓栋这样定义自己的身份。4月30日在上海市福州路艺术书坊三楼艺苑真赏社,张晓栋带来多部他历时数年完成的手工书——总高1.23米的《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全长73.4米的佛典巨作《三十二篆金刚经》和龙鳞装《崔如琢书法绘画谈艺录》《红楼梦十二钗笺谱》等。 龙鳞装是中国古代一种书籍装帧形式,宋代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形容龙鳞装“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整体阅读时,有“龙游于书中,书居于龙骧”之感。龙鳞装始于唐代,用于北宋,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其工艺的精密与难度,导致龙鳞装在今天已近失传。唯一一本传世的龙鳞装实物《刊谬补缺切韵》现藏于故宫,平日不对外展出。 中国书籍的装帧史就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最早的龟骨册装伴随着文字的逐步完善,成为最原始的书籍形式之一。此后,书籍装订形制改革横跨三千余年,经历了简策装、卷轴装、龙鳞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合装、包背装、线装等,一直到今天的平装、精装、骑马钉装。 张晓栋说,再现龙鳞装的最大难点在于控制“鳞口”的误差率,要选择合适的纸张反复粘贴试验,记录下数据,研究变量所在,将误差率控制到最低程度,“因为每个‘鳞口’即便只差0.1毫米,几百页下来就要相差好几厘米。” 除了“复原”龙鳞装,张晓栋还结合经折装和龙鳞装这两种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新创了经龙装的装帧形式。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