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没谱——宁愿要跑了,不能要少了 2010年,江苏邳州市运河镇向阳村老虎玉器店老板赵军,带人按明代样式组装成一套玉质梳妆台凳,作为工艺品以260万元的价格卖出。一年以后,这套玉器被冠以“汉代”的名头,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2.2亿元的高价。尽管“汉代玉凳”已经成为笑话,但反复买卖就能升值的观念充斥着收藏市场,有人戏言:“秋天买的东西,放到第二年春天再卖,就能赚钱。”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12年5月,泰和嘉成春季拍卖会中,一件明代书法家王铎的小幅行书题跋标价50—70万元拍卖。今年3月,还是这件作品,出现在嘉德四季拍卖场上,起拍价蹿升为120万元,但最终流拍了。2012年7月,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会上,以5175元的价格卖出一套清光绪十四年上海乐善堂刊印的《雨村小景》,而到了今年3月,连书页上水渍都相同的这套书,同样经由海王村拍卖,成交价格只是4600元。对于收藏,投资炒作代替了原本的文化鉴赏,价格常常五花八门。 在中央美院学习的李立山因为临习需要,想买一本1960年出版的《道济画册》。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一查,价格从666元到9500元不等。李立山发现,这样的旧画册,大多是按收藏品高价售卖的。无独有偶,前不久在中国书店新街口门市部的柜台里摆放着5枚旧印章。开始询价为一方50元,隔了一天,价格变为一方200元。一位赵姓经理解释说:“这种东西,玩儿的就是个旧。”不论石质如何,不察原刻内容,更遑论篆刻水平,但见一物古旧,便思售价几何,“宁愿要跑了,不能要少了”,如今成为藏品买卖的普遍心态。(文/殷燕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