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中国美术史学泰斗王伯敏辞世(2)

时间:2013-12-31 09:40来源:未知 作者:郭琳
手边没有正式的卡片或笔记本,随手就在香烟壳背面记下了。 何鸿的记忆,是在1993年之后三四年间的事。那时候他以本科生的身份去蹭研究生的课。何鸿
  手边没有正式的卡片或笔记本,随手就在香烟壳背面记下了。
 
  何鸿的记忆,是在1993年之后三四年间的事。那时候他以本科生的身份去“蹭”研究生的课。何鸿后来一直有做读卡片的习惯。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治学的认真,更体现着人文学科的逻辑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先生的一句话,很可能就影响了一生。”
 
  敦煌,和土制色卡
 
  毛建波,中国美院教授,当年王伯敏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亦是跟随他时间最久的学生之一,同样说起了“卡片”,不过是色卡。
 
  “浙江美术馆正在进行的敦煌展,若他还有精力,一定是要去看的。他曾六上敦煌,莫高窟500多个洞窟,他逐一钻过,有一回还被困在一个岩壁最高处的洞窟里,差点就出不来。”
 
  王伯敏与敦煌之间,有一种别人都不知道的联系:他为敦煌壁画土制了一套色卡。
 
  “那是他的苦功夫。”毛建波说,他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跟随王伯敏去敦煌,见先生临摹完壁画小稿,会拿出一套色卡,来给壁画各部分归类,“比如红25。”
 
  敦煌展中有六十件张大千的白描作品,若你细心,会发现其上有一些细小的文字,注明此处要填什么色彩,红、白。
 
  而“红25”,意味着一种红,就有几十种。还有别的各种颜色,眼花缭乱。制作虽然听起来简单,就是以一种基准颜料一层层刷淡,但那时,国内没有这样的色卡。这办法,似乎最笨,但最笨和最聪明之间,谁知道呢?
 
  “美术史家同画家不一样,他研究的是敦煌壁画的颜色。20年后,壁画的颜色变化,肉眼也许看不出,但用色卡一对照,就出来了。”
 
  默默地,他记录着历史。
 
  课上,能亲手触摸的历史
 
  早年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他的研究生,毛建波经常要帮先生搬“道具”去课堂。
 
  “他号‘半唐斋’,唐代的藏品自然很多。但他的收藏,是为热爱为研究而做的收藏,也许在当时根本没有市场价格。比如一块敦煌的残片,他收藏,就是因为能研究里面的材料、结构组成。”
 
  而本科生们看到的,除了敦煌残片,还有唐代的藏经、唐三彩。毛建波捧着一堆盒子过去,有时是几件,有时是十几件,根据课程。如果讲到汉代的拓片,就可能要捧几十件。
 
  这些藏品到了课堂,学生不仅能看,还可以摸,把玩。比如讲到秦汉铜印,还可以亲手拓上一回。
 
  “那是80年代。你能想象亲眼见到这些有多难得。即便现在,那么多展览,但隔着玻璃柜的器物,同亲手把玩,这中间的差异又有多大?”
 
  王伯敏带给他们的那种能亲手触摸的美,毛建波用了一个形容词:感性。
 
  王伯敏,一个时代的煌煌述论者
 
  文/潘宁
 
  前年盛夏,文化新闻《名家谈艺录》很想做一个王伯敏先生的专访,非常莽撞地表达了想立即采访到老先生的想法。然后,在一个晴朗的上午,兴高采烈地来到城南一间普通的寓所,敲门前还大喜——终于如愿以偿了。
 
  作为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以五十年的时间长度孜孜以求,撰写中国美术界迫切需要的六部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