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文史研究 >

常州小营前:虽不是具体街巷,但人们仍会使用

时间:2025-09-13 11:26来源:常州晚报 作者:吕洪涛
小营前是常州的重要地名,虽然它不是具体的街巷,但常州人至今仍会经常提到它、使用它。因为,它曾是常州老城东西南北的中心


     小营前是常州的重要地名,虽然它不是具体的街巷,但常州人至今仍会经常提到它、使用它。因为,它曾是常州老城东西南北的中心,在常州百姓心中,小营前就是“常州中心”。

这里曾是常州老城东西南北的中心和交通锁钥

     “以前,这里就是常州城中心,我经常在此乘公交车上班。”今年62岁的黄子强是原常州冶金机械厂的老员工,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参加工作,最常坐的公交车就是小营前到常州冶金机械厂的4路车。“当时,小营前回车场很有名。好几条公交线路都要在这里上车或者转车。”
     至今,很多“老常州”像黄子强一样,仍然记得小营前回车场。蒋秀英是常纱厂的老员工,她至今记得,从小营前上车,乘坐3路车过朝阳桥,再坐8路车就到厂门口了。“那时候,到了小营前就算进城了。先到边上‘香港摊’吃碗豆腐汤,再去逛逛南大街,可幸福了!”
在常州,小营前虽不是具体的街巷名,但却是常州的重要地名,因为它是常州老城东西南北的中心,是交通锁钥之地。
     常州市地名办地名专家组成员包立本介绍,小营前是一个老地名,“历史上,小营前一般指今延陵西路(原东大街间)的一段,现在的常州大酒店门口附近的区域”。
资料介绍,小营前是明清时常州守备营的驻兵处。清乾隆《武进县志》记载,常州城守备营初设守备一员,马步兵三百名。康熙十一年(1672)增设游击一员,管辖武进、无锡、宜兴三县城防事宜。游击府在狮子巷,在今市二十四中校园内,游击府大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史研究者陈伟堂介绍,小营前地名还有一种说法,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军李秀成的先头部队(小营)曾驻扎在此,故名小营前。
 
“香港摊”,当时常州响当当的名字
 
     “每天放学后,穿过‘香港摊’,吃碗豆腐汤。再在小营前登上8路公交车,找个座回家。想想小时候的画面,时间一晃,40年过去了。”像程国华一样,人们谈起小营前,总忘不了的,除了公交车回车场,还有“香港摊”。
     1982年,常州市中心小营前附近,出现一个长630米、宽5米的大棚市场,这个以绿色塑料棚遮顶、钢架支撑的小小市场,就是常州大名鼎鼎的“香港摊”。今天,“香港摊”虽已不复存在,但人们提起来,依然鲜活热闹如昨日。
     “香港摊”的正式名称是“常州市迎春小商品市场”。“香港摊”里并没有香港元素,在里面做生意的人,更习惯叫它“港摊”。
     据当时在这里摆摊的杨锡凤回忆,当时市场里共有四个区:一区以小吃、裁缝、修理为主,二区以个体经营为主,三区、四区则以国营、集体商店为主。资料介绍,“香港摊”全场共有642个摊位,450名经商户,主要经营食品、服装、家电、生产资料等。
     “香港摊”给龙城市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与传统国营百货商店相比,“香港摊”没有柜台、没有营业员,有的只是挂满衣服鞋袜的敞开式摊位和站在货品后面的摊主。这里日复一日上演着讨价还价的乐趣,光顾市场的客人们期待在这里搭上时髦的顺风车,这里是拉近他们与屏幕和杂志上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距离的理想之地。
     凭借着对各个年龄段的市民深入骨子里的诱惑,“香港摊”在小营前风光无限了十多年,常州人进城必逛不说,还引得江苏省内外的商界同行前来进货、学习、取经。
     市场里的一区有各种小吃。地道老常州风味的锅贴、虾饼、清汤小馄饨、豆腐汤,煎炸煮的各式香气,一年四季在市场内飘来拂去似乎总也散不掉……
 
因为“小营前”,这里有了常州第一个国际三星级酒店
 
     提起小营前,不少“老常州”还会想起小营前招待所。常州第一个国际三星级酒店常州大酒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诞生的。
     常州旅游局原局长苏伟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小营前招待所工作。他说,小营前招待所和后来的常州大酒店见证了常州旅游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外国客人争相涌入,常州外事旅游事业发展的帷幕也徐徐拉开。
     1978年6月,常州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乙类地区)。同年12月30日,我市撤销1976年成立的常州市革命委员会接待处,建立常州市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后改为常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外办),下辖小营前招待所(后改为小营前饭店、常州大酒店)、长生巷招待所(后改为常州宾馆)、东大街招待所(后改为公园路招待所、宫苑宾馆)、东风路招待所(1980年撤销)和外办车队(后改为外事旅游汽车公司),主要负责“协调全市的外事活动和涉外活动以及承办来常的重要内宾接待服务事宜”。
     1983年8月,苏伟被调到小营前招待所,当时招待所主要接待内宾和会议,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学习的“工业明星城市”,各地纷纷来常参观、开会,“但当时招待所的大部分客房都还没有空调、电视和电话,甚至没有卫生间”。
     1985年2月,常州被批准列为对外经济开放区(甲类开放区),来常的外宾和入境旅游团队数量直线上升。市外办遂决定在小营前饭店扩建常州大厦(后改为常州大酒店),1986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当时,苏伟是小营前饭店副经理兼筹建处副主任,负责设备和装修工程。
     经过4年建设,投资近4000万元的常州大酒店于1990年8月1日局部试运营,至12月底全部竣工。时任市领导在酒店试运营仪式上说:常州终于有了第一个国际三星级酒店,常州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这样的酒店。
     统计数据显示,“七五”期间(1986—1990)我市接待的境外客人总数比“六五”期间(1981—1985)增长73%,1990年我市外事旅游系统旅游收入比1980年增长近50倍。
     常州大酒店也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见证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来常外宾数量的迅速增加,推动我市外事旅游系统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常州旅游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文/吕洪涛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