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仅仅流行了几个朝代,而陶器的发展一直传承有序,伴随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蒲重良介绍。然而,陶器的地位也曾经历过数番起落,每一次都与技术的革新与帝国的盛衰紧密相关。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中原就已经出现了精美的彩陶。彩陶上精美的纹饰,成为后来汉字的雏形。然而,青铜器出现以后,陶器便在上流社会中“失宠”,制作工艺也在走下坡。但青铜器和陶器之间,还有着数不清的纠结故事:一开始是青铜器模仿陶器,尔后又轮到陶器模仿青铜器。馆藏的象鼻盉和三足洗,便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西周之后,仿青铜器开始进入大盛,各种精巧细腻的纹饰让人叹为观止。馆方展出的战国时期各色大罐、提梁盉、青瓷鼎,更是原始青瓷的巅峰之作。这些瓷器纹理缜密,形状规则。
然而,好景不长,经历了秦末汉初的混战,民不聊生,工匠灭杀,这些做工精致的陶瓷大罐便不复再现。直到西汉中期,原始青瓷才“从零开始”重新发展起来。这深刻地印证了“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的道理。“汉代青瓷也不过是‘另起炉灶’,再也无法达到先秦工艺的高度。”蒲重良不无惋惜地说。
不过,汉代也有属于自己的典型陶器:釉陶、汉两彩和成熟青瓷,也是馆长特别推荐的三部“重头戏”:西汉早期制作的汉绿釉,色如翡翠质如玉;而西汉晚期出现的赤、绿两色釉,为唐三彩的出现铺平了道路;东汉时期更出现了划时代意义的成熟青瓷。它们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后代无法复制的美。
文物告诉我们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细心的参观者可以从来源各异的展品中,解读出南北地域不同的文化意趣:浙江德清窑生产的青瓷别具一份江南水乡的秀气;来自福建的象鼻盉展现纯熟的工艺之余,又带有几分异域的神秘感;长安、洛阳出土的汉绿釉则富有皇城气象……
■名词解释
素陶:
素陶,即无釉陶,多为民间实用器,也有礼器,主要分为黑陶、灰陶、红陶、硬陶等。其中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制作技术上较前代水平更高,烧成温度在900℃以上,火候均匀,质地坚实。而硬陶比灰陶的烧成温度更高,质地也更坚硬。汉代的硬陶主要出自南方,尤以江浙一带的“几何印纹硬陶”最具代表性。
汉绿釉:
汉绿釉是一种低温铅釉,发明于西汉早期,在汉景帝时期已成功烧制,到东汉时期工艺普及全国,是汉代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它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经过800℃的氧化焰焙烧后,呈现出美丽的翠绿色,极富装饰感,其精品色如翡翠质如玉。
西汉晚期,在汉绿釉的基础上,工匠们又创造性发明了两色釉,即“汉两彩”釉陶。“汉两彩”多由黄釉和绿釉两种釉色组成,是具有浓郁汉代文化特色的陶器品种,且存世量少,全国只有三个小地域出产。“汉两彩”的成功烧制,在釉陶发展史上还起到承前启后的意义,为后来唐代三彩陶的出现起到重要作用。
青瓷:
由于战乱频仍,西汉早期的原始青瓷远远不如前代,直到西汉中期,原始青瓷才重新有了起色。东汉中晚期首次出现了质地和火候都接近现代水平的成熟青瓷。这些青瓷呈淡青色、碣黄色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成熟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史的重要创新,也代表了汉代陶瓷业的最高成就。
●收藏故事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