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的龙纹陶盆,到隋唐时期典型的双龙柄瓷壶,龙纹逐渐丰满了自己的形象,包含的内容越来越详实。晚唐五代时期的龙纹有上佳表现,最终在陶瓷纹饰上占有一席之地。
宋代是一个务实的时代,瓷器上的龙纹数量较少,反映了宋人的慎重。受汉文化影响的辽金,龙纹亦表现得十分具体。元朝的龙似乎又回到唐朝风格,不过与唐龙相比,元龙在其灵动上多了一分凶猛。马未都称,元代龙纹形象已形成大致的规律是:细颈小头,蟒身鱼鳞,利爪长鬣,四肢发达,较之宋龙明显瘦身,态势强劲凶猛,具有杀伤力,这点与元朝国势吻合。
明清时期,龙纹则开始随着朝代更迭而各具特征。
洪武之龙角软无鬣,圆脸猫睛;永乐、宣德之龙形象生猛,四肢强健;龙首饱满,鬣毛冲天;成化、弘治之龙形象渐趋俊美;正德一朝独有翼龙形象;嘉靖、万历之龙身躯拧动,四肢夸张如舞蹈;崇祯之龙毛发细弱,老态龙钟。
入清后,顺治朝一龙三现,半遮半掩;康熙之龙额头高起,长须短鬣,四肢有力,形象强悍。雍正、乾隆之龙体态肥硕,角光鬣齐,五爪精美,一派盛世景象;嘉庆之后的龙纹日趋温和,毫无杀伤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