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恽卫国的铜雕画

时间:2013-04-23 14:14来源:未知 作者:马静 吴恺
“虽说很多技艺是相通的,但和刻字比起来,雕一副画的难度当然更大。”不光线条更为曲折、繁复,还得凹凸有致,才能使人物在铜板上立体起来。

 

       玩家找上门,想要一只“冷门货”

  年轻时起,恽卫国就是搞金属刻字的普通工人,一做就是大半辈子。

  2011年,老恽的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无锡朋友。这个朋友是个玩家,一门心思想取一只刻有猴子的鸟笼钩,只是寻觅了好多城市都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于是,亲戚将他介绍给了恽卫国,想看看老恽能不能雕得出像样的作品。

  按照对方的要求,需要在小小的鸟笼钩上雕刻出18只栩栩如生、毛发清晰的猴子(且都是浮雕),还要雕刻出18只葫芦、小蜜蜂,以及108个汉字。这样高难度的铜雕,恽卫国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只能试试看”。据说,光一个草图就画了好几稿。老恽没学过画图,这些草图都是由学服装的女儿帮他画的。每天雕刻的时候必须小心再小心,稍有一个造型刻得不好,就得重头再来。最后,用特有的工具,将刻满图案、汉字的细铜条拗出弯钩形状时,是最紧张的时候,“要掌握好力道,既不能影响图案和汉字的造型,还需要拗出完美的弧度。”结果,这个小小的鸟笼钩,花了老恽三四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有玩家说,老恽这个鸟笼钩要搁市场上卖,最起码值5万元。

  有了第一个成功作品,来找老恽的圈内玩家就逐渐多了,“大多是无锡、上海等地的。”不过,这些鸟笼钩,都是些细致活,平均一个作品要“磨”三四个月。截至目前,恽卫国也只雕刻了6只鸟笼钩,且都已经被抢购了。

  以前学的“冷门手艺”,结果越做越冷

  恽卫国只有初中文凭,和那个时代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比起文凭,一门手艺更能找到“饭碗”。于是,初中毕业后,恽卫国就去了当地一家校办厂,学习金属雕刻。

  说是金属雕刻,其实就是金属刻字。上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工艺品的需求量不大,也因此,手工的金属雕刻更注重实用性。恽卫国介绍,厂里承接的大多是金属刻字、铜刻商标、模具生产之类的业务。别小瞧了金属刻字,不是件容易事,用恽卫国自己的话说,“没个四五年的手上功夫,是不可能独立刻出商标,或各种字体的。”

  同一批进厂的学徒工中,恽卫国是最喜欢琢磨技艺的,“家里穷,总想着手艺能好一些,可以挣得多一点。”除了完成工厂里的活计,恽卫国还接不少私活。“几乎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刻。”恽卫国的老婆“抱怨”说,连谈恋爱的时候,他都是带着刻刀和金属块在身上的,“当初也不知道看上他啥了,在纸上写的字,还不如在金属上‘写’的字好看,除了埋头苦干,这辈子也就这点手艺是最大的特长了。”

  也正是由于恽卫国肯花心思琢磨,又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他的刻字手艺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像阴雕、阳雕、浮雕之类的手艺,都是平时干活的时候琢磨出来的,连当初带我的师傅都不会。”

  恽卫国本以为这辈子端的就是金属刻字这个“饭碗”了,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机器刻字的出现打破了恽卫国的“小梦想”。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起,电脑刻字的出现,不仅让恽卫国逐渐接不到私活,连校办厂的业务也逐渐萎缩。

  对刻刀,是一辈子的情结

  只是年纪越大,恽卫国越觉得遗憾,“我搞了半辈子的金属刻字,到老什么都没留下,总觉得对不起自己这门手艺。而且,和我们同期搞刻字的老一辈,早就告别刻刀了。”

  2000年起,久未拿起刻刀的恽卫国打算为自己刻一副代表作,“当然不能是单纯刻字这么简单了。”他花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书画资料,最终决定以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为原型,在黄铜上雕了幅《秋风侍女图》。而此前,恽卫国从未雕刻过任何铜雕画。

  “虽说很多技艺是相通的,但和刻字比起来,雕一副画的难度当然更大。”不光线条更为曲折、繁复,还得凹凸有致,才能使人物在铜板上立体起来。据说,这副作品花了恽卫国整整2年时间才完成。  

  后来,曾有人出高价想要买下恽卫国的《秋风侍女图》,老恽没同意,“这是我目前唯一的代表作,没打算卖。”(文 /马静  吴恺)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