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宣纸:期待质量提高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录当时宣纸的制造情况是:“近法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书画鉴定家谢稚柳曾说过,纸成了这个样子已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并屡屡斥此种宣纸为“烂宣纸”。
谈到当代的书画用纸,书画家康默如认为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有很多不同:“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过去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而且过去用于写小楷的素蜡笺纸,今天几乎绝迹。”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品牌、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缭乱。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对宣纸的评价还是依靠文学语言的描述。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更让人担心的是,宣纸生产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条件辛苦,待遇低,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今天,更需要优质宣纸,将我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传诸后世子孙。(文/ 殷燕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