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绢面上写有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结婚人姓名、祖宗三代名号及生辰八字,贴有印花税票,配上手绘的牡丹花……一本民国时期的结婚证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记者在近日的“春秋奇观,龙城撷珍”2014常州民间收藏品交流会上看到,在本次展出的近80本结婚证中,最早的已有130多年历史。 这些结婚证,涉及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段,以常州及周边地区为主,常州地区的占60%,其中最早的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八字帖,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在这些结婚证的收藏者包立本眼中,结婚证不仅能够折射历史,注解社会,透露民情,也是时代变迁的记事簿,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代的婚书像一本折叠的礼单,整个婚书上不仅会有新郎、新娘的名字,还会上溯至双方家庭三代人的名字,另外还要加上两人的生辰八字,所以也叫八字帖。 民国时期,大户人家使用的婚书制作精美,通常会邀请画家前来专门作画,配上牡丹、荷花、喜鹊等图案,手绘绢本,填写后到政府购买印花税票贴在上面,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印章。 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开始了男女平等、自由婚姻,结婚证上新娘、新郎的名字头一次并列在一起,而双方父母、媒人、证婚人等不再出现,“自愿结婚”四个字特显眼。每份证书上都有政府印章和市长签名。这一时期的结婚证像“奖状”,正上方是五星和国旗,正下方是一个大红双喜字,周围是牡丹、石榴、白鸽等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 “文革”期间,每张结婚证上都有一段毛主席语录,红旗、红太阳、毛主席头像是最常见的图案,落款均为“某某革委会”。 当代的结婚证更简洁了,变成了一个小红本本,盖上了民政部门的印章。 在包立本的收藏品中,除了收藏结婚证,还有不同时期的订婚证,但由于旧时普通老百姓结婚就办一桌酒席,只有富豪绅士家庭才会有写订婚证和结婚证,为数极少,只占收藏量的10%左右。据包立本介绍,订婚证书自古代至民国,是男女缔结姻缘的一种婚姻重要凭证。它是男女未办理正式结婚证前,婚姻初期订立的“成婚约定”证明。1950年5月1日颁布的《婚姻法》规定,“订婚”不再受法律保护。 ( 文/ 万小珍)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