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重要,却被忽视,就不能不说。“头皮石”作为灵璧石一项非常重要的赏鉴指标,却总被忽视,这就不能不站出来说一说了。 “头皮石”是当地的一种形象叫法。灵璧石埋于泥土深数丈,多层石头累叠。最上面、离地表最近的一层石头,就叫“头皮石”。 “头皮石”因离地表近,能汲取大气层诸多养料,所以,它比累叠于下层的石头灵润且有精神。这种灵润和精神正是“头皮石”特有的石皮带来的。把灵璧石玩出心得的藏家,三米之内,就能一眼看出跟前的灵璧石是否“头皮石”。 “头皮石”的价值,到石市上逛一圈就会清楚。形貌姣好的灵璧石,市场上如今不易见着,而又是形貌好,又是“头皮石”的灵璧石就更难见到。名震海内的灵璧县,不乏热情四射的石商,他们拼命推荐石头,令你不胜其烦。而你只要说出三个字,烦恼便会减少许多。这三个字就是“头皮石”。说出“头皮石”,商家便断定你懂石头,便不再胡乱作推荐。今年初,我与石友顾和平去灵璧觅石,一体态玲珑,嵌空穿眼的姣好奇石让顾和平一见就再也不肯放手,非要将其拿下。原价一万五,讲到八千元。就在将要成交的时刻,“头皮石”三个字杀将出来,又帮着砍掉五千,最后竟以三千元价格成交。那“头皮石”三个字,是我挤眉向和平示意说的,三个字说出来以后,石商立刻敬和平为老师,并主动问价于和平,于是原来八千元的成交价一下就变成了三千元。“头皮石”三个字竟如此厉害,足见其价值的分量。 “头皮石”的分量并不是今天才有,几百年前就有。古代藏石家将“头皮石”与下层石加以区分以显示其身价:《清秘藏——论异石》中说:“灵璧石……色黑若漆,扣之声清越,以利刃刮之不动者,真也。”这里所说的石肤黑如漆,敲击声清越,钢刀刮不动的灵璧石就是真正的“头皮石”。而古书里讲的:还有一种灵璧石,叩击稍微有声,石色清淡,“稍燥软”(石质不灵润,而且较软),指的就是离地表较深的下层石。 比起古人,今人对“头皮石”的认识似乎并无长进。李新大师是个有眼力的藏家。家中藏品多为精品。仅藏一石,极为古典。可在我看来,美术大师未必是奇石大师,所藏之石又会好到哪里去呢?一日,李新捧出藏石,邀人共赏。但见此石竦立峻拔,秀枝垂挂,确是尊形貌姣好的灵璧石,在场的人无不称奇。遗憾的是,此尊美石果然如我所料不是“头皮石”。尽管现在的身价不会低于五万元,但若是 “头皮石”,以此等形貌,身价则可再翻十数倍。南京石友达勇此时禁不住叹惜:“头皮石”忽视不得呀!其实,不是李新大师忽视“头皮石”,是他本来就不识“头皮石”;不止是李新大师不识“头皮石”,石界不识“头皮石”者,并非少数——藏友圈里,所藏灵璧石,形貌姣好且灵润有精神者,几无从见。这就让人对“头皮石”生出了敬畏之心。 敬“头皮石”,是因为“头皮石”灵润且有精神,可清玩,可堂供,极有收藏价值。是因为作为“形”、“质”、“色”、“纹”四大赏石要素里的“质”,“头皮石”是个前提性要素。形貌再好,不是“头皮石”是难成珍品的,而形貌姣好的“头皮石”则必为奇珍。 畏“头皮石”,畏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又要形貌好,又要“头皮石”,那是难上加难。畏难情绪自此而生,因畏生“恨”在所难免。于是,就有人故意淡化 “头皮石”,故意疏远它,提都不提它。 石商不提“头皮石”是为了不让人家知道最好的,是为了能把大路货也卖出好价钱;一些评石组织不提“头皮石”,是企图去“头皮石”化,是想降低赏石前提性要素 “质”的门槛,是想让那些形貌虽好,但质地一般的石头能跨过金奖门槛。事实上,以往几届灵璧石评比中,摘得金牌的灵璧石,非是“头皮石”者不在少数。李新大师的那块灵璧石据说也得到过一次金奖。电话的那一头,我感到了他难以掩饰的喜悦。说句不客气的话,去“头皮石”化获得的金奖所带来的兴奋,不过是一种浮躁的快感。弃“头皮石”这个前提性指标而获得的金奖虽不能说一点价值都没有,但分量一定不会太重! 忽视“头皮石”,是偏离奇石精神的一种浮躁,是灵璧石收藏的一条歧途。 家具业、制革业尚且尊崇头层木、头层皮,恒定不变地把头层木、头层皮用于上品制作。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创造过中华石文化的藏石界,断不可丢弃作为上品前提性要素的“头皮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