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壁《禅》
朋友相约,各携标准石一尊,置于茶台。四尊石种各异、形状不一的奇石,端然前陈:一尊冲然角立狂傲不羁;一尊峰岳巍峨厚重不移;一尊敦厚圆融沉寂平和;一尊形神兼备动感十足。 奇石虽小,意韵深刻。南京石友达勇第一个就被撞到了心灵深处,就突如其来地喊出一声:石如其人!因声音尖厉且来得突然,石友们顿时将视线从石头上移开,转而盯住达勇。却是未能等到下文。谁都清楚,达勇所说“石如其人”同“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道理相同。字迹,文风,往往能照射出人的某些性格特征。对某种石头的偏好,同样能反映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有所不同的是,字迹、文风是人以性格造就的,石头形貌却是天凭日月造化的。人只是依据石头的不同形状,托付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人文倾注。所以说,“石如其人”实际上是说奇石的人文性。 奇石的人文性,由奇石的不同形状作出不同的表达。人们期望“吉祥”便以象形石“羊”供于案几。“羊”寓意“祥”。期望富裕,则堂供象形石“鱼”。“鱼”与“余”谐音,寓意“富足有余”。 奇石的人文性,以托物明志的方式,昭示人的精神世界。郑板桥广觅竦立高峻,傲然独立的奇石,以表清高孤傲,唯我独尊的气概。在古代,刚正不阿、风骨坚硬的文士常常借奇石的人文寓意抒发情怀。 奇石的人文光辉千年闪耀,却在当下不经意间遭遇蒙尘。仍是那个达勇,用他那特有的嗓门裹挟出不同的声音:石硬骨头软!揣摩了好一会儿,大家算是听明白了,达勇是嫌奇石的立场不够坚定。原来,与他一起共事的董事,为丁点儿琐事,竟用石头把人家砸成了瘸子。本来认个错,赔点钱,事情也就调解了。可那董事却不懂事,一不认错,二不赔钱,宁可蹲监,也不低头。还说要学那石头死硬到底。在这砸人事件上,石头确实没有立场地为“坏人”做了两次帮凶。一是直接帮凶,石硬如铁,砸向柔软如水的皮肉,高尚的石头充当了直接打手。二是被“坏人”利用,注入负人文精神,还激励“坏人”死硬到底,充当了间接帮凶。这就是达勇说的“石硬骨头软”。 然而,“石硬骨头软”不过是个离奇古怪的观点。按此种观点,世界上骨头最软、最没骨气的一块石头,当属大英博物馆那块中国灵璧石。明明属东方文明,却漂洋过海,混迹西方文化圈;明明是中华奇珍,却甘为帝国主义藏品。按此种观点,所有的奇石,只要被不同于中国社会形态的人收而藏之,统统的,全都是“石硬骨头软”的东西——这分明是一种狭隘的人文观,是一种可怕的人文专制! “石硬骨头软”不过是个怪诞不经的伪命题。假如这个命题成立的话,所有的好人都有可能瞬间变成坏蛋。央视名记白岩松说过一个故事:大作家冯骥才家有一天忽然遭贼,冯老惊呼“惨了,我的文物,我的古董!”可等冯老赶回家却惊讶地发现,电视机录像机都被偷走了,文物古董一样也没动。真是莫大的庆幸。人们庆幸冯老损失不大,我却庆幸冯老那些具有人文价值的宝贝未被小偷相中,要不然,冯老就真的惨了。惨的不是财物损失多少,而是他这个人将瞬间成为比小偷好不到哪里去的那一类,因为他藏品的人文价值居然与小偷的人文取向完全一致;假如这个命题成立的话,倒霉的还不止是冯骥才这个人,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将受到牵连并遭受莫名的唾弃——鲜花将被斥为陋劣,彩云将被视作邪恶……显然“石硬骨头软”是个极其荒诞的命题。 可叹奇石的人文性遭人误读,好在那并不代表时代主流。奇石的人文性不应该被误读,它不过是人将自己的情感、精神托于奇石,使奇石蕴含人格力量,进而产生人格美、性情美、纯净美和幽寂美。这是人类共通的人文美学,任何人为的抹黑与漂白都是滑稽的、荒谬的和无益的。回头看看“文革”的惨状就清楚了,“文革”之所革,不过是割掉的文化而已…… 那尖厉的达勇的嗓音显然失去了回响的市场,那怪异嗓门裹挟出的不同声音显然不存在辩解的空间。不过,他那句“石如其人”的高论却仍不失为精辟。于是,大家饶有兴趣地紧扣奇石的人文性,对四尊奇石作了客观而生动的描述:那尊冲然角立,狂傲不羁的抽象石与生性爽直、清高孤傲的藏主徐宝的个性竟如此吻合。那峰岳巍峨,厚重不移的山形石与性格仁厚、为人大方的藏主王强的气质又是如此一致,“仁者乐山”在此处又多了一个鲜活的例证。那敦厚圆融,沉寂平和的禅形石是先本老人的爱石,耄耋老人一生坎坷,饱经沧桑,洞彻世事,心性平和。“禅石”宽厚、圆融、平和的性格正是老人饱经磨难后心性的写照。最后,大家再次把目光投向达勇,投向他那尊形神兼备,动感十足的奇石。这是一尊“鱼”象形石,达勇收藏此石已有十七年。据说在收藏此石前,他的运输生意一直不顺,怀疑问题出在那运输的“输”字上,输就是不赢(盈)。又在奇石杂志上看到奇石的相关寓意——“鱼”就是“余”,有盈有余,就以重金购得此石。从此他的运输生意还真就红火起来……达勇,这个奋力打拼多年,渴望赚得盆满钵满的生意人,将自己的发财欲望托于“鱼”象形石,其内心希冀与奇石的人文寓意完全契合。四尊奇石中,最能体现“石如其人”的,便是象形石“鱼”及其藏主达勇了。 “石如其人”或应有着更为宽广的意义,它丰富的人文意蕴,足以让所有相关词条相形见绌。它甚至比“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更能透视出人的性格,它完全应当入选人物性格辞典。 (责任编辑:DY) |